解剖室的冷光灯在不锈钢台面上投下菱形光斑。高明月戴着乳胶手套,指尖悬在尸骸腹腔上方两厘米处,手术刀在腕间转了个漂亮的弧——这是她做动物解剖的第七年,从医学院附设的实验犬舍到现在的法医系,刀刃始终稳得像精密仪器。
万能龙套(教授)明月的切口又快又准。
带教教授推了推眼镜
万能龙套(教授)当年你解剖第一只比格犬,刀口偏差0.3毫米,现在连犬类肋间肌的分层都比教材图谱清楚。
高明月没抬头,剪刀剪开胃壁时,胃内容物的酸腐味混着福尔马林涌上来。她记得大一时第一次进实验犬舍,二十多只比格犬隔着铁笼冲她摇尾巴,其中一只三花犬把她鞋尖的草屑舔得干干净净。后来那些犬只陆续“退休”,她总在深夜溜去后山埋骨,用小铁牌刻上它们的名字:团子、布丁、毛豆……
变故始于整理旧档案室。
那天帮教务处搬资料,一摞泛黄的牛皮纸袋从顶层跌落。高明月蹲下身整理,一张盖着“终止调查”红章的卷宗封面闯入视线——《关于11·15实验动物异常死亡事件的调查报告》,编号:05-刑科-17。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乌历5年,正是她大二那年。
卷宗里记录着:当年医学院合作的生物公司丢失了17只SPF级比格犬,均为接受过新型抗癌药实验的样本。一周后,郊区垃圾场发现三只死亡犬只,死因标注为“药物过量”,其余14只下落不明。调查最终以“管理疏漏”结案,涉案人员仅内部通报批评。
高明月奇怪。
高明月翻到尸检报告
高明月这三只的胃内容物检测出过量药物,但注射部位不对。
她指尖划过报告上的照片——犬只后肢肌肉注射痕迹清晰
高明月SPF级实验犬的药物注射有严格规程,应该从背部皮下,而非后肢。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她想起大二时,自己作为学生助理参与过该公司的项目,负责记录实验犬的给药方式。
高明月当时带教的张教授说过,背部皮下更安全,能避免药物刺激肌肉影响数据。
一个念头突然窜出来:如果注射部位是伪造的,那三只犬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剩下的14只,又去了哪里?
高明月决定重启调查。
她先去了当年的生物公司。现任负责人推说资料已销毁,只含糊提到“当时确实有员工违规操作”。线索断了,她转向法医系的病理数据库——那里存着近十年实验动物的解剖记录。
高明月你看这个。
她调出05年11月的另一份记录,一只编号17的比格犬
高明月死因写的是‘突发性心肌炎’,但心脏切片显示有注射痕迹。
更关键的是,这只犬的注射部位同样是后肢,和垃圾场三只的切口位置完全一致。
高明月有人在批量伪造死亡原因。
高明月攥紧鼠标
高明月真正的死因可能被掩盖了。
她申请重新解剖数据库里留存的组织样本。在电子显微镜下,犬心肌细胞里出现了异常的黑色颗粒——不是药物结晶,是纳米级的磁性微球。
高明月这种材料常用于走私追踪器。
她想起刑侦系同学提过的案例
高明月走私犯会把微球植入动物体内,通过磁场定位运输路线。
那天深夜,她在解剖室待到凌晨三点。当解剖刀划开第17号犬的腹部,她终于看清了——后肢注射点的皮下,有一道极浅的平行切口,被美容缝合线仔细掩盖。这道切口不是给药,是植入追踪器时留下的。
高明月他们在运输实验犬时,用追踪器定位,到了目的地再杀死犬只取数据。
高明月的声音发颤
高明月所谓的‘药物过量’是伪装,真正目的是让这些做过抗癌药实验的犬只‘自然死亡’,掩盖走私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