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有两首。
在这里先讲一首哈。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这个好溜哦。
一口就读出来了。
哈哈哈。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又是一首关于时间的诗词。
古代的人好会享受啊。
看看人家,多有文化。啧啧啧。
咱们也就力求一个“今天阳光真美好,处处鲜花和青草”了。
呃,这句诗不是我写的。
不要误会啊。
是巫哲大大写的。
我只是搬搬过来而已。
哎呀,反正诗写出来就是为了拿出来念的,要是我们不念他的话,就像大冬天的你不穿衣服一样,你也冷,衣服也冷。
这首《回乡偶书》是其二。
其一的话相信大家都知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嘛。
嘿嘿嘿。
奸笑jpg.
不过相比起其二,我更喜欢这首其一。
不为什么,大概是因为这里面有风景描写吧。
我比较喜欢水和树。
好吧,应该再加上春天和冬天。
我喜欢水是因为水可以比喻成很多东西。
这里面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哀愁只是其中之一。
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至于树的话,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很多啊。

好了,我们来看看这个作者。
贺知章也是个大佬。
感觉我能拿得上来讲的人都是大佬。
事实上也是。
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
奇奇怪怪的笑点又被触发了。
好了,不开玩笑了。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注意,他是唐代的啊。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划重点,他是武则天时期的。
然后一直活到了天宝元年初。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继续划重点:“吴中四士”“饮中八仙”“仙宗十友”。
作品大都脍炙人口,擅长绝句。
然后就没了。
所以说啊,有时候看书需要略读。你要是全都看完了,那才叫没意思。
比如说之前我记得有个海鲜过敏死了的诗人,但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
有一回我和我同学讲故事,正巧就讲到了这个,她问我这个诗人是谁,我说忘记了。
然后她就记住了这个故事,别的几个故事她都没记得。
所以很多时候背书啦什么的,是需要记忆点的。
记忆点是什么?
就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
比如说,你和往常一样走路回家路上就这么走着走着,到第2天你就会忘记你走出校门的第99步看见的那辆小轿车是红色的还是白色的。
但如果你在那辆小轿车前面踩到了一坨狗屎,保证你能记得那辆车到底是不是蓝色的。
当然了,即便是这样,你过了没几个星期还是会把这件事忘记。
但如果你一个星期过后再洗一次鞋,看见上面粘上的狗屎,保证你又能记得起来。
这就叫记忆点。
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当做记忆点。
背书也是这样。
背诗也是这样。
所以我习惯性的一边出去玩,一边背诗。
当你到后来背出这首诗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又会浮现出你当初去玩的时候的情景。
相当于不需要买门票又进了公园一回,多爽。

就这样了。
Good bye.
宝贝们早点sleeping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