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那年乡村味道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坝坝宴

那年乡村味道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和妈一起去吃酒,大人们说是小孩子抠了他脚板就会撵路(和大人形影不离),那个时候凡是有人结婚,或者办房子酒,生日宴喜丧。都会随妈一起去,她总是事先和我讲好坐席的规矩:“坐席不能做上席”,那是村里德高望重老人家的位置。要大人们动筷子后才能动筷子,每盘菜都是一样。打喷嚏要向后,不能对着人打喷嚏。吃完饭要和大人们说,“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每次都事先约法三章,没有遵守的话,下次就再也不我去吃酒。穿好漂亮衣服,准备好袋子(可以吃不完打包)。走过了许多陌生的路,认识了逐渐熟悉的人  走到人家房屋附近就能闻到办酒的气味。地坝是一片鞭炮纸散落的红色,会碰到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我们总能完成一片。入席就坐,我总要为哪是上席而苦恼很久,最后跟着妈妈坐,准没错。到良辰,支客士(礼仪、司仪)宣布开席。桌布铺好,每人分发花生瓜子糖,还有一个橘子或者苹果,一瓶饮料,每桌两包烟(妇人家总是会让给下重力的主劳们(结了婚的男人))。开始上菜了,上菜的时候,都会要喝一句“来来来,菜来了”最先上凉菜。一个大茶盘里面装至少十样凉菜:鸡爪、猪舌、猪肝、猪腰、猪心、犊子、猪耳朵、还有猪头肉、牛肉、烤鸭、凉拌粉丝。上席那个爷爷动了筷子了,好可以开动了。我不喜欢吃鸡爪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鸡爪是最费时间的东西了,我要带回去吃所以先放着,凉菜除了粉丝喜欢吃,其他都不太不喜欢所以放着回家再吃。   第二道,猪肘。特大的碗乘出热腾腾、胖乎乎、油汁汁的酱黄色猪肘,拿筷子一夹就化开的感觉,慢慢胶原蛋白。老人家最喜欢这道菜,入口即化。小孩子不喜欢油沥沥的肉。只吃垫底的眉豆。“烫……来了”下道菜是我最喜欢的   第三道,浇头。也是一大碗。我亲眼见厨师做过浇头:瘦肉、花生、梅菜……双手持刀剁到成肉泥。用竹简卷成圆筒,上锅蒸。每人一片,妈总会把她那份给我,我又舍不得吃留到晚上吃。浇头吃完露出豆腐,豆腐是油炸过的,后面一起蒸,最底下是豆芽。蒸出来的菜能抓住每个人的胃完全是靠这汤汁了,可是我不知道这汤汁怎么做,这也许是每个厨师最机密的配方了。   第四道,蒸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虽然靠山。四川人的宴席上鸡鸭鱼肉是决定不可少的。鱼,切成一块块,裹着麻辣的蒸肉粉,一起蒸。即保留鱼本身的鲜味,又能满足蜀川人喜辣的味蕾。刺太多,留着晚上吃吧。   第五道,梅菜扣肉。春天收的梅菜,经过漫长的腌制,这是考验一个巧妇手艺的时候。话说梅菜做得好的妇人,那么肯定能把日子过得周周道道。老盐缸捞出梅干菜切细,放碗里备用。大火把五花肉煮透,算算得花个两、三个小时呢,好把油水都煮出来,一般煮好的汤汁拿去煮萝卜(冬天)或者冬瓜(夏天)煮好切片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每一个厨师都有讲究的。错开摆在梅菜上,上火蒸到肉能入口即化的时候。肉有梅菜的香味,因油脂水煮到汤了,肉也便肥而不腻。梅干菜又很下饭。  第六道,小鸡炖蘑菇。好,说了鸡鸭鱼肉了,怎么能少了鸡呢。农村鸡都是自己散养的,肉更紧实,和泡了一夜的香菇,各种香料一起在柴火锅里煮,汤呈金黄色,喝一口汤,啊!真鲜啊。  第七道,糯米蒸排骨。我的第二爱。肉多的精排码在糯米上,甜甜的,特别好吃,总有吃第二块,可以一人一份,所以好想自己快点长大,自己做这道菜。但长大了也没有时间做来吃过,我想可能是就算做了也不是那个味道所以懒吧!   第八道,喜刷肉,其实和糯米蒸排骨一样,要用肉上好的五花肉,肥肉不要太多。花生,白糖一些猜不到的佐料腌制个把小时,然后放糯米,一起蒸,出炉倒扣。喜刷肉,因为用上蒸,甜味和花生香渗入肉里,一口咬下去是甜而不腻。我超喜欢糯米这两道肉肉的了。  第九道,滑肉(酥肉)五花肉加入面粉、啤酒、自己酿的豆瓣酱各种调料。先下油锅炸至酱黄色捞起。冷水下酥肉,煮熟放葱花。总是喜欢试运气要是咬下一口是肥肉,就慢慢吐出来把外面肥的肉偷偷丢掉。   第十道,扣肉。也就是蒸肉,过喜酒就用红曲粉染成红色,整齐码放在碗底,用土豆或南瓜填平,上锅蒸。蒸好把碗扣在另一个碗里,所以称扣肉。滑肉和扣肉各有三碗,扣肉太肥了,我会夹给老人家,她们最喜欢这些菜了。  这就是巴蜀最经典的十大碗,后面长大了,当年厨子们把手艺传承给自己的在外打工的儿子们,后面,再也没有记忆中的味道了,不是厨艺不精,而是可能长大了,每个时段的人对于同样的饭菜再也不是抱着当时的初衷了,记忆深处那一幕:妈:“快点走啊!人家要开席了”一个七八岁小女孩闪闪大眼睛是那么没有杂质的神情。屋内传来一个声音:看看菊儿幺幺收拾好了呢,去叫下她”“ 恩,要得”急着小女孩欢快的跑起来,背影那么轻巧,天真烂漫,马尾摇晃在绚丽的阳光下。

上一章 夏天 那年乡村味道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