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我几度潸然的作品,我为她流泪心碎,我想我必须要带着我内心最深处最诚恳的想法来理解这部作品。
在荒凉的草原上,空旷和孤寂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草原子民,长天与羊群、青草与河流、红霞与牛犊……
就像海子在他的诗中写到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也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瞧!在阔达空旷的空间,人类很难找到的依托和凭借的情感总是会被无限放大,心无定处,就像风中的飞絮、无根的浮萍。就像那些草原女人的心一样。
当牧人们笑谑地解释伯勒根的名字时,额吉说:
“远在我们蒙古人的祖先还没有游牧到这儿时 已经是出嫁姑娘’给了’那异性的婆家 和送行的父母分手的一道小河”
额吉多么不希望自己的索米娅跨过伯勒根嫁到异乡去呵…
可书中的草原女人们总免不了跨过伯勒根,跨过那条女人河,在家庭的割裂和重组中,寻找着飘忽在草原风中的无根的认同。草原女人们总是在寻找心灵的依伴与认同。
女孩寻找父亲的认同。
“我的巴帕会骑着一匹黑骏马来看我们”
少女寻找恋人的依伴。
“可是 巴帕 嗯 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高勒和全部草原以后 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 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 来看看我吗”
女人寻找子嗣的认同。
“我觉得只有这块小小的血肉在暖和着我”
“我得有个婴儿抱着 我总觉得 要是没有那种吃奶的孩子 我就没法活下去”
这是一部让我几度潸然的作品,我为她流泪心碎,我想我必须要带着我内心最深处最诚恳的想法来理解这部作品。
在荒凉的草原上,空旷和孤寂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草原子民,长天与羊群、青草与河流、红霞与牛犊……
就像海子在他的诗中写到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也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瞧!在阔达空旷的空间,人类很难找到的依托和凭借的情感总是会被无限放大,心无定处,就像风中的飞絮、无根的浮萍。就像那些草原女人的心一样。
当牧人们笑谑地解释伯勒根的名字时,额吉说:
“远在我们蒙古人的祖先还没有游牧到这儿时 已经是出嫁姑娘’给了’那异性的婆家 和送行的父母分手的一道小河”
额吉多么不希望自己的索米娅跨过伯勒根嫁到异乡去呵…
可书中的草原女人们总免不了跨过伯勒根,跨过那条女人河,在家庭的割裂和重组中,寻找着飘忽在草原风中的无根的认同。草原女人们总是在寻找心灵的依伴与认同。
女孩寻找父亲的认同。
“我的巴帕会骑着一匹黑骏马来看我们”
少女寻找恋人的依伴。
“可是 巴帕 嗯 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高勒和全部草原以后 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 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 来看看我吗”
女人寻找子嗣的认同。
“我觉得只有这块小小的血肉在暖和着我”
“我得有个婴儿抱着 我总觉得 要是没有那种吃奶的孩子 我就没法活下去”
现代文明是决计不可能认可女人们沦为生育工具在生育中度过女人们的一生,可是谁又想过坚毅外表下游牧女人们内心的脆弱。她们要向什么求得认同、找到依伴呢?是社会地位吗、是工作吗、是金钱吗…我们现代文明追逐看好的东西不是草原女人需要的,草原上是不讲这些的,草原女人们只能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羊群,在风沙中拆掉蒙古包又扎起蒙古包。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想透这些问题,我总觉得,草原有草原的法则,我看到草原女人无所依托的情感、看到她们的苦难,是情感深处的虚白流浪而不是肉体和蹉跎的岁月。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待同一事物评价必然是不同的。在游牧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底层影响和个体精神失衡的前提下,索米亚对孩子的热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实社会中 ,真正的苦难是将知识女性囚禁起来当做生育的工具。故事中,真正的苦难是心上人在远方的少女被流氓强暴,是年轻妈妈的女儿被一群又一群的看客当做孽胎,是心无所依的草原女人被阉割掉能够繁衍子嗣的生殖器。因此,站在草原之外的视角审视草原是主观的、不温柔的、蕴含敌意的。
我去过一次草原,虽然只是很简单地逛了逛,那时是阴天,中间还下了一点小雨,大地上只有草色在无限铺展——给人的感觉只有空旷,单调,低沉。所以在阅读小说开头时,我立刻回想起这段记忆。
在我看来,草原这样的开阔空间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原型,同时也可以与城市进行对比。正如小说所写:“他们总认为,草原只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摇篮”、“天地之间,古来只有这片被严寒酷暑轮番改造了无数个世纪的一派青草”,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空间,而且空间内的事物(原谅我找不到合适的词了)又很少,物质生活较为简单:初来乍到的人会陶醉于白云青草鲜花美酒,但是时间长了呢?要是我的话,每天面对望不见尽头的蓝色白色绿色,只有牛羊和人在移动,大概会觉得无聊透顶。在这种非常辽阔,而且景色都差不多的地方,人是不容易找到自己的方位的,只能确定自己站在大地上,这就像是一个在二维平面上游荡的点,漂浮不定。所以人的情感也可以在二维层面上无限延伸,形成像蒙古歌曲一样,深沉、醇厚,悠远的特色。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是一个很容易找到方位的空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处于哪条路、哪个接口、哪家店铺,也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位置可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知(没有嘲讽路痴的意思,即使认不清哪里是哪里,也能感受到城市像一个网格,事物都可以被定位)。城市的事物类型也很多,灯红酒绿、眼花缭乱(至少在刻板印象上是这样),与草原的单调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城市的建筑群让它在空间上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就像人们总是说,在城市里像是在牢笼,这种心理上的空间限制也决定了人们的情感不能像在草原上一样无限铺展,只能在各自的有限的内心空间蜷缩、挤压、发酵。
(顺带一提,为什么要说草原是二维空间,因为我猜测山地是三维空间的代表,不论是重庆那种城市,还是耳熟能详的大山深处,其中的思想情感应该也是以三维的方式呈现的,而平坦的地形更多会在水平方向进行铺展。不过这都是在理论知识不足下的猜测,还很幼稚,请见谅)
而谈到文中明显的“母性”,我认为这也是草原空间下的必然结果。漂游不定的感觉终究是不舒服的,草原上的人们需要一个“锚”,一个心灵依托,此时,家的感觉,血脉的延续,就变得较为重要了。所以小说中的亲情、爱情都是那么的浓烈,因为这是草原中人们的羁绊,是他们心灵的归处。所以虽然大家都在批判对于女性的不公,但我觉得,如果我生在草原,我可能也会抱有那种“原始”的观念,因为就是那样的环境塑造了那样的道德观念(声明,这不代表现在的我不支持女性获得应有的权利,只是说那样的时空环境,他们有那种观念可以被理解)。
并且,“包容”也是广阔空间的一大特征。就好像额吉很平静地接受了索米娅的孩子,在这里,不论是最纯粹的爱,还是最赤裸裸的丑恶,草原都平静地包容。可能这和母性很像,但是我认为母性只是这种包容的其中一种表现。正是因为能容纳一切,给予最大的自由性,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在草原上才会有非常激烈的爱与恨的碰撞,激烈程度可能比城市里的故事高得多。因为这可以让内心的欲望舒张开,回归朴素。就像白音宝力格浪漫的心声,额吉、索米娅单纯坚强的品质,甚至包括草原混混的行为,都是内心能量在草原空间上伸展的结果。
(而其中,马又是情感的一种象征。在现实中,马带着白音宝力格在草原上飞速行进,与此对应的,马也是带着他的情感在草原上铺张开来,在心灵空间中延展)
也正是因为这种碰撞,才产生了小说中所写的“灵性”,那种难以捕捉的思绪和命定的音乐感,因为这就是人们面对本真的、舒展的情感的结果。
而白音宝力格,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只能接受纯粹的爱,却无法忍受纯粹的恶的人,所以他去往城市,但是在城市的封闭空间下,他又不能舒展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回来,在经过现实又一次的、赤裸裸的展现后,扑进这个空间里唯一可以触碰的界限,或者说坚实支撑——大地,来给自己居无定所的内心寻找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