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墨(作者大大)作者还准备给新文(山海人间)多添几个人,大家帮我看看哪几个神兽合适哈?
疏墨(作者大大)1.烛龙
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6]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也是人面蛇身赤色。郭璞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1]
中文名
烛龙
别名
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形象特征
人面蛇身而赤
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西北海的外面,赤水的北边,有一座章尾山。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它闭上眼睛,天下就变成了黑夜;睁开眼睛,天下就成了白天。它不吃东西,不睡觉,也不呼吸,能请来风雨。它能照亮幽渺之地,这就是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居住在钟山下。);郭璞注“烛阴”时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又引《诗含神雾》注:“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火精”就是烛龙。
战国时期《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太阳的光辉哪里不会照到,而烛龙所照又在什么地方?);《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1] [2]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烛龙在雁门北见不着太阳的地方,没有生脚。)[1]
东汉《楚辞章句》注《楚辞·天问》云:“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1]
南朝梁《昭明文选》引《思玄赋》云:“速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催促烛龙叫它举起火炬啊,经过钟山而中途休息。)[4]
北宋《太平御览》卷九引《括地图》云:“钟山之神名烛龙,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噓为夏,息为风。”;卷三十八又引《玄中记》云:“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楚辞补注》注“逴龙”云:“逴音卓,远也。疑此逴龙即烛龙也。”[3] [2]
明代《使琉球录》记载:“仙瀛……长照烛龙膏”,认为仙岛瀛洲用烛龙的脂膏照明。[5]
清代《龙经》云:“烛龙亦曰烛阴,蛇身人面。”;《癸巳存稿》记载:“烛龙即日之名。”[8] [7]
文化特色
斋祭
古时候有祭烛龙的习俗。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
烛龙相貌奇伟,神通广大。烛龙神话,源远流长。既表述了华夏祖先解释自然之丰富想象,又激励着中国人民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雄心。
烛龙神话是原始文化信仰和部族演变的结果,从它所具有的人面蛇身、直目正乘等独特神态以及所居之地可以看出,烛龙神话经历了由蛇龙崇拜到半人半兽的民族图腾再到始祖神的发展过程。
疏墨(作者大大)2.鲲鹏
鲲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的神兽,是奇大无比的两种生物。鲲是一种大鱼,生活在北方的大海里,可化为鹏鸟。鹏是一种大鸟,双翼如同遮天蔽日的云雾,由鲲鱼变化而后迁往南方。《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中文学名: 鲲鹏 英文名: Kun Peng 别称: 鹏鲲
鲲鹏之名,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庄子·逍遥游》继承并发扬了列子仙话,增加了鲲化为鹏的说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卵鸟之说
有人认为鲲鹏之变实则海中巨卵孵化成鸟翱翔天际。
《礼记正义》卷二十七 内则第十二曰:“卵读为鲲。鲲,鱼子也。”
鲲鹏鲸鱼
有人认为《庄子》的鲲即是鲸鱼。《五杂俎》:鲲鹏数千里,或庄生之寓言,然崔豹《古今注》云:“鲸鲵,大者长千里。”则似实有之矣。《神异经》谓:“东海之大鱼,行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余家海滨,常见异鱼。一日,有巨鱼如山,长数百尺,乘潮入港,潮落不能自返,拨刺沙际。居民以巨木拄其口,割其肉,至百余石。
鲲鹏与金翅鸟之辩
金翅鸟为佛教之迦楼罗(神化的蛇鹰)(又名金翅大鹏鸟,是食龙(此龙指的是印度娜迦Naga,一种蟒蛇))。而佛教《大藏经》又将鲲鹏之大与迦楼罗之大相较,因此世人多将金翅大鹏鸟与鲲鹏之鹏划上等号。但金翅大鹏鸟没有鲲鹏变化之能,鲲鹏也不像金翅大鹏人面鸟身,而且据道经记载,鲲鹏所食者,九天清气也,故万不可将二者相混淆。
形态及特征
夫鲲之为鱼也。潜碧海,泳沧流,沈鳃於勃海之中,掉尾乎风涛之下,而濠鱼井鲋,自以为可得而齐焉。鹏之为鸟也,刷毛羽,恣饮啄,戢翼於天地之间,宛颈乎江海之畔,而双凫乘雁,自以为可得而亵焉。及其化羽垂天,抟风九万,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价值及其他
传说典故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开篇首句之重,记录了这个华夏民族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南冥者,天池也”。明代德清《庄子内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鲲,非北海之大不能养成也。”《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五运历年纪》:“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鲲鹏超脱于九天之外。
白话译作:“北方的大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变作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 也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展开翅膀,鼓足气力,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像遮盖天空的云朵。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极。那南海,就是通天的渊池。”
史书记载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内篇三:“鲲鹏之寿十亿,虽千年其犹稚也。”
唐朝杜甫 《泊岳阳城下》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罗惇曧《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冥灵大椿之寿,朝菌蠓蚋之夭,鲲鹏之大等喻,《列子·汤问篇》语,《庄子·逍遥游》引之。”
宋代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鲲鹏水击三千里,粗练长驱十万夫。”
清代汪懋麟 《洗象》诗:“岂同龙马负,徒作鲲鹏想。”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二:“惟当过渡时代,则如鲲鹏图南,九万里而一息, 江汉赴海,百千折以朝宗。”
疏墨(作者大大)3.蠃鱼
《山海经》中的一种异兽
蠃[luǒ]鱼,一种长着鱼身,却有鸟翅膀的异兽,能发出像鸳鸯一样的鸟叫。它在哪里出现就会在哪里带来水灾。
中文学名
蠃鱼
拼音
luǒ yu
出处
山海经
释义
一种异兽,鱼身鸟翼,音如鸳鸯
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译文
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疏墨(作者大大)4.穷奇
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6],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因毁信恶忠,崇饰恶言,被舜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和混沌、梼杌、饕餮并称为远古“四大凶兽”[7]。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3]。传说穷奇:性情凶狠,喜欢吃人。不忠不信,不听好人之言,专门听信别人的坏话[10][10]。
中文名
穷奇
外文名
qiong qi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相关典故
《山海经》
形象特征
有翼之虎
历史渊源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穷奇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
先秦,《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3] 。《西山经第二·西次四经》: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穷奇的形状象牛,毛像刺猾的刺,叫声像狗)[9]
西汉,《淮南子·墬形训》《史记・五帝本纪》描述: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穷奇是风神的后裔)
两晋,郭璞《山海经图攒》:“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犇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12]
南朝宋,《后汉书·礼仪》记载:甲作食杂,巯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唐,《史记正义》引《神异经》记载: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8] 。
1781年,《图画百鬼夜行》描绘的穷奇是一种形似鼬鼠的妖怪,又叫镰鼬。以旋风的姿态出现,用像镰刀一样锐利的爪子袭击遇到的人[4] [5] 。
虎形态
牛形态
鼬鼠形态
文化特色
汉画像
穷奇是汉代画像砖(石)墓葬中占据画幅较多的神兽,并且以两种形象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汉代墓葬中。似虎形象的穷奇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但多数汉代画像墓葬中却是把穷奇刻画成牛的形象。[2] 。
疏墨(作者大大)好了,今天就先这样吧,明天可能还有,拜拜。
疏墨(作者大大)其实第一篇山海人间已经码的差不多了,但作者不发。哎,就是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