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双北——杂项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双北  双北cp虐狗 

还是和昨天一样的问题…

双北——杂项

疏墨(作者大大)山海人间(1)还没码完,但应该还挺多的,预计周末发。

疏墨(作者大大)今天还是问大家认为我加哪些人比较好?

疏墨(作者大大)神兽的话,如果有你们中意的,那你们就在最后一段的cosplay里面打上人名。本期继续介绍山海经中的神兽。

疏墨(作者大大)1.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1]

中文名

獬豸

外文名

haetae

拼音

xiè zhì

俗称

独角兽

属性

中国古代神兽

历史渊源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法字中的獬豸

繁体“灋fǎ”中的“廌”(zhì)是一种神兽,其形似

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文化特色

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直到今天,在法学的殿堂,在法院的门口,我们常常看到它的代表法律、代表公平、代表正义的身影。

作为法律的象征,獬豸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民间,獬豸作为正义的象征,它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动物无可比拟的,用獬豸来镇邪、驱邪的行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今天陇上一带的居民,将獬豸形象刻在锁子等器物上震慑邪魅。这些器物上锲刻的獬豸,锐角前突,弓首翘尾,跃跃欲试。除了头顶上的主角之外,为了突出其触邪的威力,还将项背部的鬓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这种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无所畏惧、对抗邪恶的刚直个性,也折射出普通民众对獬豸勇敢、力量的肯定和推崇。

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话、传统法制文化与古代装饰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獬豸形象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正义诉求,涵养着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层次的民族审美心理。[4]

艺术形象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獬豸是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遭受惩罚,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廌”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古代,廌也称解廌、解豸、獬豸等,从史籍记载来看,关于“廌”的说法不下四种。

第一种说法为“似牛”——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东汉杨孚所撰的《神异经》:“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解豸。”第二种说法是“似羊”——如《后汉书·舆服志下》:“解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兴王》:“常年之人得神兽若羊,名曰解豸。”汉代王充的《论衡·是应》:“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第三种说法是“似鹿”——《汉书·司马相如传》“弄解廌”颜师古注引张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

第四种说法是“似麟”——《隋书·礼仪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与麟同类。《史记·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云:“雄曰麒,雌曰麟。”麒麟似鹿,廌亦为鹿属。两者均长着独角,触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则如《说苑·辩物》所谓“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

由此可见,廌是一种形如牛、羊、鹿、麟之类的动物,其特点是独角,其秉性是正直公正。[3]

史料索引

《异物志》:“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述异记》卷上∶“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6]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二引《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故立狱皆东北、依所在也。”[6]

神兽寓意

法律象征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而“廌zhài”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fǎ”到“法”,“廌zhaì”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中国法律图腾

虽然无法定论上古时期獬豸此种神兽是否真实存在,但正是基于古人对于正义的强烈渴望,在华夏悠久灿烂的法律文化长河中,图腾信仰实际很早便已确立,独角神兽——獬豸,则成为了个性鲜明的中华法图腾标记。[2]

疏墨(作者大大)这个和撒撒(狴犴)有些相似,所以不大可能会加。

疏墨(作者大大)2.英招

英招是上古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为马身人面虎纹鸟翼,是看花园的天神,属华夏族和西戎部落;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肯雄黄,多藏琅歼、黄金、玉,其陨多丹粟,其陲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1] [3]

传说典故

天帝花园由一位名叫英招的天神管理着,因为在昆仑山东北四百里处,天帝花园里有一座悬圃,这是天帝在下方的一座花园。此园由一位名叫英招的天神负责管理,

他长得马身人首,浑身虎斑,背有双翅,能腾空飞行,周游四海。英招参加过几百次征伐邪神恶神的许多战争,是保护世代和平的保护神之一。英招也是百花之神的朋友。

英招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蝼的神兽,土蝼虽然长得像羊又长着四只角,是吃人的神兽。可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缕的神兽的英招却不准许它们吃人。

英招也负责看管那群名叫钦原的神鸟,不准许它们吃人伤人或其他动物。

英招还负责看管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们。

英招参加过征伐邪神恶神的战争范例,是后世大禹诛杀九头恶怪相柳时立下了奇功而让我们永远铭记的。

帝舜时大禹奉旨诛杀相柳,那相柳氏本是共工的臣子,长有九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东西。他霸占了雍州以西,残害百姓。当时,到了共工藩国内相柳的领地,才发现了相柳的残暴。原来,自从共工句龙之孙孔壬接任共工后,便叫相柳做留守。

相柳依了孔壬教授的方法,自己隐藏起来,假仁假义,对于那瘦瘠的百姓施之以慈惠,或者助之以糇粮,或者就从肥胖的人民身上敲诈起来,一半拿来饱自己的肚腹,一半分给他们,自以为扶助弱者。其实他何尝真正有怜悯瘦弱人的心思,不过想将他们养肥,供自己吞噬罢了;而且借此假仁假义,可以博得一般瘦瘠人的称誉,以掩饰他择肥而噬的残酷。

所以,几十年来,远方之人,还不甚知道相柳的底细,以为不过是共工孔壬的臣子而已,他的计算,亦可谓巧了。但看到他几十年来,身躯既长且粗,膏油满腹,就可以知道吃的人多。

后孔壬被革职,跑了回来,与相柳同处。孔壬虽则是个国君,相柳虽则是个臣子,然而相柳何曾将孔壬放在眼里!孔壬无可奈何,亦只好低首下心,用他巧言令色的长技,以阿谀取容,倒亦相安于无事。

相柳的势力逐渐膨胀,那相柳原是个有来历、有修炼的灵祗,他于千里之内的事情都能看见,都能知道。孟门、壶口两山开通时,他向孔壬说道:“不对!大禹命这小子,居然有本领把孟门、壶口两山开通了,难保他不溯流而上。专门来和我们作对。”

孔壬听说,忙道:“如此怎样好?”

相柳道:“不打紧,你有九张嘴、一条大尾,足以对付。包管他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主公!你且看吧!”

孔壬听了,大惊失色,忙问道:“怎样怎样?”

相柳道:“此时不必说了,各自逃生吧。我自己保不住,哪能管你呢!我念昔日群臣之情,不来吃你就是,请你走吧。”说着,昂起九个大头,把身躯施转来,打一个长围,将附近豢养的人民和那平日为虎作伥的一班凶人一齐绞死,大约有几百个,把他的血肉吸食饱了,然后耸起身躯,直向西北方窜去,其行如风,顷刻之间,已不知所在,经过的地方,草木房屋尽推倒了,就这样,英招参加了围剿相柳的征战,立下过大功劳。

诛相柳后。相柳尸体腐烂起来,腥闻于国,腥闻于天,避无可避,况且这种气息熏蒸传染,容易酿成疫疠,十分可怕!相柳的尸身臭腐得太快,是因为他满腹脂油,被太阳真火逼得太烈才臭气熏天的。于是,英招与霜神、雪神等商量,将一阵大霜大雪大冰冻,把相柳尸首凝固不腐,解决了一些困难。”随后,英招便用尽神力将足有千丈长的相柳尸身及埋在几百里之外。那埋相柳尸身的地方,非常隆高,后人就在这上面筑了几个台,一个是帝喾之台,一个是丹朱台,一个帝舜之台,供奉着他们的牌位,作为镇压之用。这土台在昆仑山以北。台的东西南北四面,每一角都有一条虎纹蛇,它们即相柳的化身——他的头平常总是朝着南方。

那么,英招神究竟有多大贡献呢?我们对负责看管那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对英招负责看管的那群名叫钦原的神鸟,绝不准许它们吃人伤人或其他动物、对英招负责看管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们的尽责管理,使后世黎民永记在心!对英招助大禹诛杀九头恶怪相柳时立下了奇功永远铭记。更对英招参加过征伐邪神恶鬼的战争范例万分敬佩。

疏墨(作者大大)又是一个正义的神兽。

疏墨(作者大大)3.比翼鸟

比翼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比翼鸟,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中文名

比翼鸟

别名

鹣鹣、蛮蛮

出处

《山海经·西次三经》

国籍

中国古代

族种

神兽

历史起源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1]

山海经

外貌形态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由此可见,这种鸟的颜色是青中带红,样子像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必须两只并在一起才能够飞翔。

神兽寓意

插图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而后世因比翼鸟的特性,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较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传说典故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一个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听着各种鸟的叫声,渐渐的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叫声,慢慢的他也学着各种鸟儿的叫声,久了之后模仿出来的声音连鸟儿都分辩不出是真是假,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和他同乐。

年过一年,日复一日。柳生也长大了,这一年柳生十六岁,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由于长年的劳累过度病重无法下床,需要较多的金钱来买药,于是柳生卖身进入了对面村的黄员外家负责花园的工作。

柳生进到黄员外家后,因为一只金丝雀与黄家小姐结缘,日久生情,却被黄员外得知,柳生被黄家众家丁打了个半死,又被抬到了附近的黄河。

黄家小姐听说后血气攻心,喷出了一大滩的鲜血便去世了,这时人们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单翅的小鸟,从那少女的心口跳了出来,那鸟儿并不会叫,只是朝着黄河的方向跑去,这鸟只有右翅也不会飞,一些人看了奇怪便跟了过去。那鸟虽然不会飞,但速度确是很快,不一会便追到了黄河边,本来还有一口气的快要被扔下黄河的柳生,看到了这只小鸟也便把双眼合上,被众家丁甩了下去。

比翼鸟

这时候被甩下黄河的柳生也从心口跳出一头和那美丽小鸟一般但只有左翅的鸟儿,从刚要落下黄河的尸体上跳起,和那少女变成的只有右翅的鸟儿合在一起,飞向了天空。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

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便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便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变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

后世影响

诗词引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鲁迅《准风月谈·谈蝙蝠》:“有情的愿作比翼鸟儿。”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疏墨(作者大大)这个适合写cp

疏墨(作者大大)4.陆吾

陆吾,即肩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明。[3]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 “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

中文名

陆吾

出处

《山海经·西山经》

别名

肩吾

族种

神兽

属性

山神

历史渊源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4] 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1] 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陆吾的南边,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等等。

在陆吾的周围,环绕着一些神异的精灵。其中有一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它像羊而长着四只角,它不吃草而吃人。有一群名叫钦原的神鸟,它像蜂一样蜇人,但大如鸳鸯。被它一蜇,任何鸟兽都会死去,任何乔木都必枯萎。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果子,类似李子而无核,人吃了它,可以飘洋过海,踏水不溺。昆仑山的西边,有神异的凤凰、鸾鸟。它们头上带着蛇,脚下踩着蛇,胸部还盘踞着赤蛇。昆仑山的北边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等神异植物。昆仑山的东边有一大群希望能攀援天梯,以此沟通神人的巫师。比如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等。他们互相环绕在一起,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不死之药,希望能抗拒凡人的死亡,祈求复活。[2]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助大禹治水

由虬龙化而成的大禹,不仅承继了父亲鲧的非凡能力,而且立下志愿,要继续完成父亲的治水事业。也许天帝对自己降下洪水惩罚人类的做法渐渐有些悔悟,或更有可能被鲧、禹父子不屈不挠的精神震动。所以当禹上天庭要求讨回息壤治理洪水时,天帝立时换了一副面孔,不仅将息壤送给了大禹,而且顺水推舟,任命他到下方去治理洪水,并还应大禹请求,派“应龙”,“陆吾”做他的助手。

神武罗

禹接受天帝任命到下界治水,这可惹恼了水神共工。共工自持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兴风作浪,正当他神威大显之时,岂肯俯首听命于乳臭未干的大禹。于是,共工奋起神力,挟洪水从西方振淘而来,大水一直淹至“空桑”,即今天的山东曲阜,誓与大禹一比高低,可见当时整个中原都是汪洋一片。应龙,陆吾也奋起神力,努力抵挡水神共工,传说陆吾与共工九战皆败,但是却为大禹争取了时间。大禹发出号令,在“茅山”会聚群神,共同商讨征伐共工大计。自此茅山也就改名“会稽山”了,即所谓“会聚计议”的意思。诸神接令后,不敢怠慢,都如期赴会,只有巨神“防风氏”姗姗来迟。大禹怪他不受约令,便把防风氏斩首示众,借以整肃纪律,威令诸神。共工和天下群神作对,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不久就被大禹赶跑了。共工手下头号凶神,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相柳”也被大禹杀死了。

开明兽史考

昆仑山守护神(天兽),感觉是天界守门的某种动物,总之是神格低下的精兽。《山海经》说巨大的昆仑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它们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但是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保护了昆仑的和平安宁。《竹书纪年》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甚至亲自为主人驱动花车,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爱。在古籍记载中,开明兽是守护黄帝昆仑仙境的一只异兽,见《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实在具有相当勇猛的性格,否则也不会被委以这样的重任。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在这昆仑之上还有个叫陆吾的天神,见《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将上下两段文字对照,可以发现在“九”,“虎”等关键词上有相当部分的重合。以一兽守九门,不合情理,而若有九首,则正应了那句“司天之九部”,也与古例“黄帝四面”。中国历史学家袁珂据此认为,开明兽的正体就是陆吾,是黄帝手下一个具有很大权力的天神,后世有人将其看作是神格较低的神兽,甚而安排它去给西王母和东王公之类的神仙当拉车的,实际上是有些穿凿附会了。

文化特色

1992年,在淮北市时村发现汉画像石,石为汉墓的门楣,上层画像是双龙盘谷壁,下层是神武罗与陆吾戏龙。神武罗两只乳房露出衣外,下肢为龙蛇身、虎豹尾盘坐与地,手若虎爪,两手似随着舞动的龙打拍子,头上似有饰物及花,她左边的龙口含其尾,翻滚于地,右边的龙翘尾回首观望。神武罗据今考据家考证,她便是屈原作品中描写的山鬼形象。

画像右边神陆吾戴前高后低冠,肩生羽翼。虎身人面,伴随着龙的跳动而雀跃。神陆吾画像的左边还有两条龙,身体呈环状,也随着节拍在滚动。神陆吾是开明兽的别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男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昆仑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开明兽,郭璞图赞曰:“开明为兽,禀资乾精,瞪视昆仑,威震百灵。”时村汉画像神武罗之艺术形象,与《山海经》记载基本吻合,与《山海经》记载稍有不同处就是经文上之“九尾”“九首”,画像上只有“一尾”“一首”。经文与艺术造型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地域或神话传说不同造成的。画像整体情调欢快明朗,画像中的神武罗、陆吾及龙都作喜悦状。人首兽身的神武罗及陆吾造型,虽不可与埃及的人首狮身巨型石雕同日而言,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中国雕刻家的辛勤创造。

形象评价

陆吾长得太神奇,体态怪异,像虎长着狐尾。它特大的身躯十分雄壮,足有九十九只老虎那么大,他又有九条尾巴,面部却长得很像人。它立在昆仑山上遥望东方,似乎在监护着什么,却并没有监护着什么。这就是人常说的,做事须得认真,可他对治下的那些生灵和植物,包庇纵容,听不得奉承话,便犯下了一些错儿。陆吾神办事谨慎,小错不遮不盖,称得起是掌管“帝之下都的第一天神了。

陆吾是天帝的大管家,是位尽职尽责神明,掌管“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

疏墨(作者大大)说不定又是一个粉头子

疏墨(作者大大)声明:问题中所发的神兽,如果没有人投票,那作者就会自己选几个来用,以上神兽并非都未用上,如果更极端,甚至可能一个都不会用。如果有你喜欢的,就积极投票吧!

上一章 问题 双北——杂项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反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