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双北——杂项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双北  双北cp虐狗 

反派角色

双北——杂项

疏墨(作者大大)因为是反派角色,所以我用了古代神话四大凶兽。

疏墨(作者大大)1.混沌

混沌(又作浑沌)是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 。

根据《左传》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并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中文名

混沌

外文名

Chaos

四大凶兽

穷奇、饕餮、梼杌、混沌

出自

《左传》、《史记》《山海经》

延伸记载

《庄子》、《神异经》

相关记载

史记

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释义:从前,帝鸿氏(黄帝族)有个不成材的儿子,(平时)掩盖(他人的)善行,隐瞒(自己的)罪过,好做坏事,天下人称他为“浑沌”。【注释】掩义隐贼:包庇奸邪。义,通“俄”(古同声),奸邪。清朝古文学大家“俞樾”云:“义,犹贼也。”凶慝:凶暴、邪恶。浑沌:不开化,野蛮无序的意思。[1]

庄子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原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2]

三国杀中的形象

释义: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倏和忽想报答浑沌,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没有七窍,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

《庄子》中的浑沌其形象接近《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的帝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释义: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出产石青、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3] 注:这里的“浑敦无面”一词是指“样貌浑圆,没有脸面”的意思,而非长的和浑沌一样。

神异经

汉代地理书《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4]

大意为:昆仑西面有一种异兽,它的外貌如同狗一样,长着长毛,四只脚,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有人知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并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高尚的人走向它它会抵触他;恶人便会听从他的指挥。上天让它这个样子,名叫混沌。所以后世据此说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

分类

相传浑沌大致有三种。

为 尧 舜 时“四凶”之一,因其清浊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顽,糊涂。

《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 张守节 正义:“ 浑沌 即 讙兜 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 浑沌 也。 杜预 云:‘浑沌,不开通之貌。’”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内有饕餮之馋腹,外假浑沌自晦逃天刑。” 胡适 《序》二:“这不过是有意描写一浑沌没有感觉的人,把开堂子只看作一件寻常吃饭的事业,不觉得什么羞耻。”

2.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无耳目,开之则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撰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 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他们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张白纸或者浑沌的一块石头么?”

3.神话中的一种兽名。

《神异经·浑沌》:“ 昆仑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5]

疏墨(作者大大)2.穷奇

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6],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因毁信恶忠,崇饰恶言,被舜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和混沌、梼杌、饕餮并称为远古“四大凶兽”[7]。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3]。传说穷奇:性情凶狠,喜欢吃人。不忠不信,不听好人之言,专门听信别人的坏话[10][10]。

中文名

穷奇

外文名

qiong qi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相关典故

《山海经》

形象特征

有翼之虎

历史渊源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穷奇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

先秦,《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3] 。《西山经第二·西次四经》: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穷奇的形状象牛,毛像刺猾的刺,叫声像狗)[9]

西汉,《淮南子·墬形训》《史记・五帝本纪》描述: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穷奇是风神的后裔)

两晋,郭璞《山海经图攒》:“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犇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12]

南朝宋,《后汉书·礼仪》记载:甲作食杂,巯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唐,《史记正义》引《神异经》记载: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8] 。

1781年,《图画百鬼夜行》描绘的穷奇是一种形似鼬鼠的妖怪,又叫镰鼬。以旋风的姿态出现,用像镰刀一样锐利的爪子袭击遇到的人[4] [5] 。

虎形态

牛形态

鼬鼠形态

文化特色

汉画像

穷奇是汉代画像砖(石)墓葬中占据画幅较多的神兽,并且以两种形象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汉代墓葬中。似虎形象的穷奇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但多数汉代画像墓葬中却是把穷奇刻画成牛的形象。[2] 。

游戏作品

2000年以来中国诞生的含有穷奇角色形象的电子游戏有《完美世界》等40余部[1] 。

关系说明

关系

名称

简介

父子

少昊

少昊,华夏人文始祖。

四大凶兽

混沌

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 ,形象如同巨大的狗。

梼杌

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名。据《神异经》记载: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饕餮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四大凶兽之一,最早出处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史料索引

时代

书籍

春秋

《左传·文公十八年》

先秦

《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西次四经》

西汉

《淮南子·墬形训》《史记・五帝本纪》

展开全部

形象评价

穷奇形象更为奇特,它似牛,却身长刺猬毛,声如狗;说它象虎,却生有翅膀。真可谓是一只奇而怪之之兽[11] 。(钱茆《十二兽,傩戏的雏形》)

疏墨(作者大大)3.梼杌

梼杌(táo wù),别名傲狠,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凶之一。

所谓“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间四位残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杜撰为他们部落图腾的四种怪物。

中文名

梼杌

外文名

The Taowu

拼音

táo wù

出处

古书《神异经》

起源

上古时代

史记载

据《神异经》记载,[1] 梼杌是生活在偏远西方的怪物,它体格像老虎而毛类犬,毛很长,脸有点像人,腿有点像老虎,嘴巴长有像野猪一样的獠牙,尾长丈八尺,在西方称霸,能斗不退。而“梼杌”,较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原文是: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2]

大概意思是这人油盐不进,百姓就喊他“梼杌”。从这个意义上讲,梼杌有点像北方人讲的“棒槌”,一窍不通,因为梼就是舂的意思。《楚辞·九章·惜诵》:“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把香草捣成香草酱。“梼”也写作“擣”,而“擣”通“捣”。树木没有枝丫,光秃秃的叫“杌”。你看一根用来“擣”的光秃木头,不正是一根棒槌?[2]

梼杌和棒槌属于一种东西。而棒槌也好,梼杌也好,都是实心的东西,所以梼杌的特点是“顽”。这里的“顽”,指不开窍,比如“顽石”,指实心的大石头,区别于太湖石这样的“巧石”(“窍”字也从“巧”),而不是通常我们说的调皮捣蛋的“顽皮”。另外有一句骂人的话叫“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擀面杖同样是一根没有窟窿眼儿的“梼杌”。[2] 因为梼杌其人桀骜难驯的品性,以至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传说中的四凶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

疏墨(作者大大)4.饕餮

饕餮(tāo tiè),别名老饕、狍鸮(páo xiāo),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四大凶兽之一。[9]

据《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饕餮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贪欲的象征,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1][6][10]

中文名

饕餮

外文名

tāo tiè

别名

狍鸮、老饕

形象特征

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

历史渊源

《神魔志异·异兽篇》记载:“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

先秦时期,《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神异经·西荒经》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据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9]

春秋末期,《左传》记载: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2]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4] 和“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左传·注》记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16] ;孔子《春秋》记载:“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饕餮是缙云氏不成器的儿子)。[3]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恃君》记载:“鴈门之北,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8] ;《韩非子·亡征篇》记载:“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八经篇》记载:“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17]

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贪恋食物暴饮暴食,又贪图财物,天下人都说他是饕餮),“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货之饕餮,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魁,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也人也。”[17] ;《汉书·礼乐志》记载:“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与刘伯宗绝交诗》记载:“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腐臭是食。填肠满膆,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绝,各自努力!”[17]

后晋时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记载:“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宋朝时期,《路史·蚩尤传》记载:“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蚩尤外表像瘦,是贪虐者的代表,与饕餮不谋而合。[6]

明朝时期,《升庵外集》记载:龙生九子而不成龙,“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15]

中华民国,《辞海》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现代,《芦笛·马骞》诗记载:“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饕餮各时期形象

先秦时期

殷周

北宋

后金

参考资料来源:[9] [16]

文化特色

饕餮纹

“饕餮纹”的纹饰最早出现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常见于青铜器上。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12]

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相关的文物

名称

介绍

图片

匏制饕餮纹炉

清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0.4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5.8厘米。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20]

匏制饕餮纹炉

竹根雕饕餮纹炉

清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炉圆形,双耳,三足,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式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21]

竹根雕饕餮纹炉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2.1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8.9厘米。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22]

乾隆款掐丝珐琅饕餮纹簠

清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8.3厘米,长13.2厘米,宽19.6厘米。簠作长方形,铜鎏金兽吞式双耳,高足外撇。簠的四面均饰互为对应的饕餮纹,口边饰回纹,足边饰卷云纹。器里蓝地卷草纹。[25]

乾隆款掐丝珐琅饕餮纹簠

竹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清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28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5.4×5厘米。清宫旧藏。壶长颈,鼓腹,圈足,拱形圆盖,火焰式钮,壶体一侧为凤头式流,另一侧为卷云式柄。壶身饰四周弦纹,腹部雕一圈减地隐起的饕餮纹。肩部配活环链式提梁,提梁中部雕成夔龙状。[26]

竹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

清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瓶敞口,平口沿,束颈,丰肩,敛腹,足部微收进,足缘外撇。腹部为蕉叶饕餮纹,面积较大;足部饰一周变体夔凤纹。[27]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商代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2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9.2厘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纹。[28]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饕餮纹鼎

商代文物,河北商墓出土。此鼎造型古朴、两立耳为曲槽形,鼎口有加厚的宽沿,鼎腹饰变形饕餮纹。[9]

商代饕餮纹鼎

子龙鼎

商代文物,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千克。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37] [38]

子龙鼎

戍嗣子鼎

商后期文物,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高48厘米。铭文29字。1959年河南安阳高楼庄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其口沿下饕餮纹。[39]

戍嗣子鼎

父乙鼎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鼎圆形,双立耳,三柱足,腹起六道扉棱。鼎身饰三组兽面纹,足饰蕉叶纹。[29]

父乙鼎

青玉雕饕餮纹方鼎

清代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17.5厘米。此鼎为仿古玉器,采用一整块和田青玉掏膛而制。正面纹饰为兽面纹,足上亦浮雕有兽面纹。[32]

青玉雕饕餮纹方鼎

良渚玉器

玉雕饕餮覆面,四角雕刻有或繁或简的由兽和神人组成的神人面像。[9]

良渚玉器

收起

展览

2021年9月,新西兰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浙江美术馆共同推出“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在线观展活动。其中《饕餮:天下意象》板块共展出60件作品,此板块通过艺术家们的作品带领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饕餮”。[33]

饕餮文学形象

作品年代

作品名称

作者

唐代

《麂》

杜甫

北宋

《老饕赋》

苏东坡

北宋

《宣和博古图》

赵佶

清朝

《奈何天·伙醋》

李渔

现代

《北京人》

曹禺

现代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

聂绀弩

现代

《饕餮记》

殷羽

上一章 还是和昨天一样的问题… 双北——杂项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一些奇奇怪怪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