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季节,乍冷还寒。
长发飘飘的叶彤默默地站在蓝球场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静静地望着远处等待领奖的京瑞。
站在队伍中的他,正与队友开心地轻声耳语着。由于角度的原因,叶彤只能看到京瑞那张棱角分明的侧脸,正呈现出少有的兴奋表情,额头的刘海随风轻摆着。
此时的叶彤轻抚着自己早已干哑的喉咙,满足地微笑,内心竟涌动着一种叫做“幸福”的情感。
队伍中的京瑞,突然紧张地来回张望,像在寻觅着什么。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叶彤所在的方向。两人对视了片刻,随即安心地笑了。
耳边音乐的声响,参赛队伍以及主席台上正为颁奖做准备的轻声喧闹,似乎都已成为叶彤眼中的背景,在慢镜头一般的骚动着,越来越模糊。
思绪渐渐飘远。不自觉地在记忆中搜索,查找。那曾经稚嫩的、还略带着沉静和羞涩的脸庞于瞬间出现,不断放大,放大……
那是199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落日的余晖褪尽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叶彤吃过晚饭后,无所事事,便来到书房,开始操练起那台价格并不高的电子琴,两只手行云流水般把它敲打成叮叮咚咚的旋律。
虽大汗淋漓,却仍乐此不疲。按她母亲的话说,是真没想到她闺女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性格还真就生生地把这枯燥的东西坚持下来了。
呵呵。也许叶彤可能是真的很喜欢音乐吧。
正在她精彩演练,自我陶醉的时候,她母亲那来自客厅的“呼唤”声打断了叶彤“动人”的琴声:“彤彤,家里来客人了……”
哦,是王阿姨一家。
这王阿姨呢,是叶彤父亲的同事。因为都参加过越战,转业到地方后,又分配在同一个矿上,因此两家走得比较近,也算世交吧。
自那天起,就注定了叶彤和京瑞的相遇。就这样,他们上辈人的友谊便很自然地“波及”到了下一代。
因为,这次来串门,王阿姨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孩儿。他的名字叫京瑞。
寒暄过后,竟不由自主地对这小孩儿多看了两眼。他虽然瘦瘦小小还一脸的稚气,却闪着灵动的目光。小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像极了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少爷。更特别的是,他虽然刚上小学,却一副沉静的模样,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礼貌却不多话。
京瑞轻轻地坐在叶彤旁边的椅子上,依旧保持静静的神态听着悠扬的琴声。叶彤故作“长者”的姿态,按捺起得意的心情,熟练地一曲接一曲。
琴声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叶彤母亲和王阿姨听得入了迷,嗑瓜子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那一天,是叶彤和京瑞的第一次“会晤”。那一天,对叶彤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京瑞始终沉默寡言并微笑着听她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