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亮瑜:曲未终,弦已断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三国演义  亮瑜     

第二章

亮瑜:曲未终,弦已断

十六岁那年身为洛阳太守令的父亲突有急事,将周瑜安置在了他的老朋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家中。在那与世隔绝的草庐里,周瑜享受了一段无比悠闲的时光,也认识了那个人——诸葛亮。

一开始周瑜并没有在意,他读他的书,自己练自己的武,你我互不相干。周瑜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东西,唯有学武才能拯救当今的乱世,所以他从来不碰那些沉重的竹简。但他发现,每到正月十五时,来自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石广平、汝南的孟公威与徐元直都会来到司马徽的草庐中与那年龄尚幼的诸葛亮谈论当今天下。有时,周瑜听着听着,也入了迷。是啊,当今天下大乱,帝王无能,奸臣掌权,自己学习武艺不就是为了拯救天下吗?

在门外听久了,周瑜也发现了诸葛亮与四人的不同之处。四人务于精纯,而诸葛亮却独观其大略。精纯与大略,周瑜也说不上谁好谁差,但年龄尚小的诸葛亮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晓政治、历史,军事、音律、书法,虽算不上精通,但也让人心生敬意。难道这就是观其大略的好处?

一天下午,周瑜打算去园里武剑,去内室取剑时,却发现诸葛亮独自一人在内室中看书。烛火通明,焚香缕缕,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为和谐的画面。周瑜不愿惊动这一切,蹑手蹑脚的走进内室,当他看见诸葛亮正在阅读《孟子》时,忍不住大叫起来:“你能读懂《孟子》?”

诸葛亮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声吓到了,他点了点头,笑道:“原来是公瑾兄。”

周瑜对这位年龄尚幼的小弟弟敬意更增加一分了。《孟子》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为“四书”。其意枯燥难懂,一般要到成年之后才知其大概。周瑜曾经读过《孟子》,但读不到一篇便放下了,自己根本就看不懂!

像诸葛亮这种年龄的小孩,大多都还在与其他伙伴嬉闹,而诸葛亮却已在这里阅读连自己也看不懂的《孟子》!听闻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小和叔父一起生活。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才使年龄尚幼的诸葛亮有如此才干吧。“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应该还在外面和伙伴一起玩呢!”

诸葛亮听见周瑜的嘀咕,呵呵笑道:“如今天下大乱,亮怎可过于安逸?公瑾兄每日闻鸡起舞,想必也是为了拯救当今乱世。亮自幼身体不好,不能习武,只能略观经纶。”

“读书有什么用,天下难道还缺少读书人吗?”

诸葛亮对此并没有生气,轻笑看说道:“那么敢问公瑾兄,天下难道还缺少一个士兵吗?”

“什么意思?”

“公瑾兄若不读书,他日只能成为一个士兵,顶多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士兵,而并非统帅,公瑾兄甘愿如此?何况又地大人多,从不会缺少人,只会缺少人才。亮读书,并非死读书,而是通晓其大意。如孟子中的《孟子与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个统帅,必定要先安定人心,使行阵和睦,团结一致,这样才能所向披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的乱世之下,只有统帅坚持道义,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投奔他,杀人如麻、铺张浪费的统帅谁愿意跟随他?敢问公瑾兄,读书重要否?”

周瑜不可否置的点了点头。

诸葛亮从一旁的书架上挑下几份竹简,对周瑜说:“公瑾兄若想成为一个好的统帅,光会武术可不行,必须得晓畅军事,多读兵书,才能更好的统领全军。这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与《春秋》,这些都是兵法,公瑾兄看了会大有增益。”

周瑜接过沉重的竹简,来到自己的房间便埋头苦读。从那时起,周瑜心中便有了奇怪的想法:自己一定要超越诸葛亮!每天上午舞剑,下午看书,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瑜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有显著提升,很快便能与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徐元直在一起交谈了。

“听闻公瑾兄精通音律,可否为亮抚琴一首?”一个沉闷的下午,周瑜与诸葛亮谈论完军事,想愉悦一下疲惫的身心,诸葛亮便向周瑜提出了此要求。

“哪敢,还要请孔明多多指点呢。”周瑜二话不说,便取出了架子上的古琴,思虑着要弹什么好。

脑内突然灵光一闪,对了,就那首吧!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在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好!《高山流水》,公瑾兄不愧是我的知音,这首弹的妙啊!”诸葛亮抚掌大笑。

知音。同瑜在心中默念这两个字。是啊,自己来到水镜先生的草庐之中,最大的收获恐怕就是认识了诸葛亮这个知音吧。只希望,自己与他,不要像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阴阳两隔。

上一章 第一章 亮瑜:曲未终,弦已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