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抱着一摞文件,脚步匆匆地穿梭于会场之间,逐一把文件摆放到位。
她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座椅,可以很清楚的察觉到座位安排的明显差异,但无人质疑这一切。
第一排是专属四位领导的位置,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每位领导单独配备一张办公桌,周围留出了充裕的空间,方便他们自由进出。
连桌上的水杯、会序册,还有会议记录用的纸,排列的距离角度,老师们都有叮嘱,要居中整整齐齐,彰显着庄重与正式。
紧随其后的1排,摆放的是配备柔软垫子的椅子,可供八人就座。远远望去,那垫子的颜色柔和,质地看起来十分舒适,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再往后,便是一排排普通的木椅子,它们规规矩矩地排列着,虽然没有柔软的垫子,但擦拭得一尘不染。只是由于数量众多,难以一眼辨清具体数目。
而在会场的最后面,是一些简单的圆凳子,个头小巧,安静地待在会场的角落里,与前排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
李佳看着眼前的一切,每个人都看似在专注于手头的事务,实则都各有心思。
就拿学姐来说,她反复摆弄着那个水杯,一次次地对齐,不过是为了在老师目光扫过来时,显得自己有事可做,不至于傻站着。
李佳心里清楚,这样的座位安排并非源于等级观念或阶层划分,实在是物资有限。总不能让书记、处长去坐那些小圆凳子吧?
资源就这么多,只能优先将优质资源分配给重要且得罪不起的人,如果有剩下的,之后才会考虑其他人。
排练开始了,老师们上台领奖,由新进教师担任礼仪,手捧着奖状稳步上台。
此次共有14个领奖人,若排成一排上台,场面会显得过于冗长;若分成两拨依次上台,又会耗费过多时间,毕竟不能让领导们空等。
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让领奖人全部上台,一列站六人,领完奖后向前走两步,下一个台阶,再由领导颁发其余八人的奖状。
真是令人感慨!当一个人走上高位,哪怕只是上台站的时间稍长一些,都会有人格外关注,生怕其感到不悦或疲惫。
会议准时拉开帷幕,聚光灯依次聚焦在走上台的领导身上。领导手持讲话稿,却并未完全照本宣科,时而脱稿,目光扫视全场,侃侃而谈。话语中既有对过去工作的深刻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宏伟展望。
台下的李佳和同伴们坐在最后面的小圆凳上,默默旁观着这一切。
旁边的学姐听得极为认真,手中的笔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语句,撰写着会议纪要,毕竟等会儿老师还要检查。
而此刻,李佳内心深处的野心不可抑制地悄然萌动。
通过参与这场活动,李佳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现实的窗。
如今她才发现,当自己足够优秀、足够强大时,别人会主动前来打招呼,而上位者只需轻轻点头回应,便会被视为和蔼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