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这年,李佳的观察课从辅导员办公司延伸到了院办组织部。
她揣着隐形笔记本,在墨香与茶渍交织的办公区间穿行时,总不忘捕捉那些浮沉在报表间的世故哲学,然后一一复盘吸收。
复印机嗡鸣的间隙,她看见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瞧见有人把批评裹进三句玩笑话里——这些琐碎如拼图,在她心底悄然拼凑着成人世界的通关密语。
李佳就像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密切留意着办公室老师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试图从中学到些生活的人情世故。
她宛如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不辞辛劳地承担着各种免费的杂活,从整理杂乱无章的文件,到协助处理琐碎的日常事务,事无巨细,兢兢业业。
在办公室里,她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与礼貌,每次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交流,都表现得温和友善。
最开始无论什么工作都自己一力承担,后面则学会了表现与推脱,需要拒绝的时候,她也总能处理得巧妙而坚决,让自己和别人感到舒心。
回想起刚进入大学的自己,李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人群中崭露头角,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
然而,打击一下接着一下。亲人的利益纠葛,逐步进入到现实的李佳,逐渐将这些曾经炽热的梦想搁置一旁,去追求目前她认为更重要的东西。
院里办公室那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文件工作,汇总、登记、对照、核对、报送、取回,每一个步骤都繁琐而细致,占据了她一周中两天的下午时光。勤工俭学的日程表是张密不透风的网。
周末的图书馆岗,她把自己嵌进书架构成的迷宫里,敲着一个个借书章。
为了奖学金评定表上的数字,日常课程的学习不能懈怠。奖学金对于现在的李佳来说,是除了父母给予外的一笔很重要的收入,每晚都到熄灯时候才睡。
而人一旦陷入工作学习的漩涡,情感上的需求似乎也会悄然减少。情感在连轴转中脱水。
那个曾在夏天让她心跳漏拍的少年,如今依旧是能一眼认出。她偶尔瞥见他在办公室,恍然惊觉自己早已失去上前攀谈的冲动——那些粉红泡泡早被装订进父母的句句关怀里,或是消融在公告单的油墨里。
如今虽然每天都能见面,但她心中的那份悸动却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消失,仿佛对这份感情已经逐渐脱敏。
也许是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为了适应各种场合而戴上的面具,时间久了,就再也难以摘下,连自己的真实情感都被渐渐隐藏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月两次的书信仪式倒成了情绪分拣站。
重复书写同样的内容会消磨她的表达欲,很多在当下认为无比重要的事,在两周后,落到纸面上,反倒有些矫情。
她会在给父母的信中,更多地询问家中的近况,分享学校对自己的重视,并仔细汇报每一笔开支。
给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写信时,则会讲述学校里听到的各种八卦趣事,分享那些轻松愉快的校园生活片段。
而与大学时结识的志同道合的学姐通信时,她则会坦诚地倾诉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纠结与苦闷,交流对学校种种变化的看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