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星空比北半球更加璀璨明亮。时希站在国际天文台主观测平台的栏杆旁,望着头顶那条清晰得令人窒息的银河带,几乎忘记了呼吸。这是她来到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第三周,但星空的震撼丝毫未减。
“还在适应海拔?”黎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递给她一杯古柯茶,“喝点这个,对高原反应有帮助。”
时希接过茶杯,指尖在交接时不经意地触碰到他的,一阵微妙的电流窜过。在这里,他们的关系不得不保持谨慎——安德森教授严格禁止实习期间“分心的人际关系”,尽管他和夫人就是在天文台相识的。
“谢谢。”时希小口啜饮着苦涩的茶汤,“安德森教授找我谈过话了。”
黎灰立即紧张起来:“关于什么?”
“他注意到我们经常一起吃饭。”时希苦笑,“提醒我‘不要依赖他人的光芒,要自己发光’。”
这是安德森教授的典型风格——犀利、直接,不留情面。时希既感到压力,又莫名地被激励。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虽然严苛,却从不吝啬指导有潜力的年轻人。
黎灰的表情放松下来:“至少他没明确禁止我们交往。只是提醒保持专业。”
“是啊。”时希望向远处巨大的望远镜圆顶,“所以我们在工作场合还是要保持距离。”
这是他们抵达天文台后达成的默契:工作时完全专业,只在私下时间发展感情。但实行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尤其是在一个全天候运转的科研环境中。
时希的助理研究员工作比预期中更具挑战。她不仅要协助安德森教授的研究团队处理数据,还要负责校准部分仪器,并每周提交一份观测报告。工作量之大,让她经常熬夜到凌晨。
黎灰的正式实习同样不轻松。他被分配到系外行星研究组,需要轮班操作望远镜进行观测,同时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天文台,却常常几天碰不上面。
一个周四的深夜,时希正在处理一组棘手的频谱数据,无论怎么调整算法都无法得到清晰的结果。 frustration 逐渐积累,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试试用贝叶斯算法过滤噪声。”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时希惊讶地回头,发现黎灰不知何时站在她工作站门口,手里拿着两杯咖啡。
“你怎么来了?”她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别人。
“颜爵告诉我你在这熬夜。”黎灰递过一杯咖啡,“他看了你共享的数据库,觉得可能是背景噪声问题。”
时希心里一暖。即使不能公开见面,黎灰仍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关注和支持她。
“贝叶斯算法...我没想到这点。”她重新坐回工作站前,开始调整参数。
黎灰没有靠近,只是靠在门框上:“需要我离开吗?”
“不。”时希脱口而出,随即压低声音,“我的意思是...你可以留下来一会儿吗?就一会儿。”
黎灰微微一笑,轻轻带上门,坐在远处的沙发上,保持着一个既不会打扰她工作,又能提供陪伴的距离。
————————
椰椰椰椰椰砸9.7是我生日噢,祝我16岁生日快乐!(^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