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派兵向马哈木挑战,马哈木派蒙古骑兵冲下山坡迎战,被明军密集的“神机铳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顶。此后明军的东西两翼部队挺进,双方互有死伤。
傍晚,朱棣指挥数百精骑为前锋,火铳随后齐发,骑兵乘势力战,瓦剌部大败,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杀,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脱身逃亡至土剌河[224] 。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谕捷报,阿鲁台不久后便遣使来朝。[68] 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再征鞑靼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朱棣亲征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
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停止追击,在回师途中,朱棣又率军击败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捕斩甚众,兀良哈部的余党诣军门投降。
亲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明成祖再次亲征阿鲁台,九月,明军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其部落溃散,便未出兵开战。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十一月明军回到京师。[226]
最后一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
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228] 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72]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病逝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确切位置有争议)。[73]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明成祖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74]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即位,明成祖被安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269]
明世宗嘉靖时,明廷认为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223] ,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