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举措
政治
继续削藩
明成祖即位伊始,不仅恢复了诸王的王爵[53] ,还对他们大加封赏,如赐谷王朱橞钞十万锭、赐周王朱橚钞八万锭、赐齐王朱榑二万锭、赐辽王朱植钞二万锭等等,这同样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朱棣在利用藩王集团巩固皇权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藩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一面在对诸藩王封赏的同时,另一面则在严密注视着藩王的动向,进一步便着手削藩,只是他的手段较建文帝更加雷厉风行,其中较强有力的措施有三:迁徙边疆要地的藩王于内地,削夺藩王的护卫,废黜藩王为庶人。[150]
永乐时期,明成祖将宁王朱权的封地由大宁迁往南昌[54] ,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镇迁到长沙[76] ,辽王朱植由广宁重镇迁到内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迁到平凉。[150] 与此同时,代王、岷王、辽王及朱棣同母弟周王的护卫均被削夺,使其军权不足与朝廷相抗。[55] [150]
被废为庶人的有齐王朱榑、谷王朱橞,齐王朱榑在建文时也被废为庶人,朱棣恢复了他的旧封,但他恶性不改,“阴蓄刺客,招异人术士为诅咒,辄用护卫兵守青州城,并城筑苑墙断往来,守更不登城夜巡。”后被人告发,朱棣将他召回京师,朝臣有人弹劾他的罪过,齐王却当廷蛮横到:“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朱棣断然将其禁锢于南京,革去三护卫,将他及其子孙都废为庶人。谷王朱橞起初被迁往内地,常因有金川门迎降之功而自傲,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于他阴谋打建文帝的旗号谋反,被废为庶人。
并行厂卫
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177]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150]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成祖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明史·宦官传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得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宦官成为皇帝的耳目和心腹,明朝的心腹之病不可免了。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
设立内阁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78] 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