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H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H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H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五、其他
5.1 颜色
中国传统颜色集锦网站:
红色:粉红,绯色,品色,桃红,海棠红,石榴红,樱桃色,银红,大红,朱红,绛(jiang)紫[紫中带红],胭脂,丹,火红,茜色,洋红,嫣红,彤,赫赤,炎,赤,殷红,酡红,枣红,酡颜(脸红色),檀(tan)[浅红色],赭(zhe)色,猩红,杏红,橘红。
蓝,青,绿色:蓝灰,藏青,藏蓝,黛(青黑色),黛螺,黛绿,黛蓝,群青,豆青,豆绿,石青,玉色,缥(绿色微白),松柏绿,松花绿,松柏色,蓝,靛青,靛蓝,碧蓝,蔚蓝,宝蓝,铜绿,嫩绿,柳青,柳绿,竹青,葱绿,葱青,青葱,葱倩,油绿,绿沈,碧色,碧绿,碧青,青碧,雪碧,翠绿,翡翠,草绿,青色,青翠,青白,鸭卵青,蟹壳青,鸦青,油绿。
紫色:黛紫,紫酱(浑浊色),酱紫(紫中带红),紫檀,绀青/绀紫,紫棠,青莲,雪青,丁香色,藕色,藕荷色,栗色。
黄,棕色:枯黄,草黄,昏黄,棕黄,秋色,褐色,黄栌,琥珀,棕黑,棕红,棕黄,橙色,棕绿,鹅黄,鸭黄,樱草色,杏黄,橘黄,橙黄,姜黄,橙色,缃(xiang)色,驼色,茶色,牙色,葱黄,柳黄。
黑色:墨黑,深黑,漆黑,苍黑,黑灰,墨灰,乌色,乌黑,缁色,煤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