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冬夜,宿舍暖气片发出轻微的嗡鸣,李艾趴在书桌前,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手里捏着一张迪拜地图,笔尖在赛场周边的酒店标记上反复圈画。桌角的饼干铁盒里,是她攒了半年的生活费,每张纸币都被抚平叠好,露出不同国家货币的边角——有兼职发传单赚的人民币,也有过年时长辈给的、特意换成美元的压岁钱。旁边的应援袋里,灯牌被泡沫纸裹了三层,上面“樊振东”三个字是她用荧光颜料涂了五遍才定的色,生怕在长途飞行中蹭掉一点;外语资料的折角处,她用红笔标好了“加油”“太棒了”的阿拉伯语发音,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笑脸。
出发那天,机场广播报着登机信息,李艾攥着护照的手心沁出薄汗。过安检时,灯牌的电池被单独拿出来检查,她紧张的解释
李艾“是给运动员加油用的”
安检员笑着放行,说
路人很漂亮的灯牌,祝你迪拜旅行快乐,也祝你喜欢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飞机起飞时,她望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突然想起去年全锦赛上,樊振东输掉比赛后低头擦汗的样子,心里默念:
李艾“这次一定要让你听见我的加油啊。”
训练馆里的空调总开得很足,樊振东的训练服后背却洇出大片深色。他弯腰捡球时,额前的碎发滴着汗,砸在蓝色地胶上晕开小水痕。侧身爆冲的动作重复到第三十次,教练突然喊停:
教练手腕放松,别较劲。
樊振东点点头,走到场边拧开矿泉水瓶,喉结滚动着喝了大半瓶,瓶身被手指捏出几道白痕。墙上的训练计划表上,“迪拜世乒赛”几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旁边写着密密麻麻的对手分析,有些名字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感叹号。
迪拜赛场的灯光亮得晃眼,李艾挤在观众席第三排,前排的外国观众举着本国国旗,她把灯牌举得比谁都高,胳膊酸了就换只手,眼睛却一秒都没离开球台。当樊振东穿着红色队服走进场,她感觉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跟着欢呼声喊出
李艾“东哥”
喊出的那一瞬间,声音都在发颤。
那声喊混在人潮里并不起眼,可樊振东准备发球时,脚步莫名顿了半秒——这两个字的语调,像极了之前某次公开训练时,那个总在栏杆外偷偷看他练球的女生。他抬眼扫过观众席,灯光太亮,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人影,却忽然觉得握着球拍的手稳了些。
四分之一决赛赢了之后,樊振东在后台走廊等着接受采访,指尖无意识地转着球拍。刚才场上那声“东哥”总在耳边绕,他想起小时候在体校,队友们也这么叫他,后来进了国家队,大家要么喊他全名,要么叫“小胖”,这声带着点稚气的“东哥”,倒让他想起了刚练球时的样子。正想着,有人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转头就看见个女生红着脸递来信,手里还捏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加油的话,李艾因为紧张结结巴巴用说:
李艾“东哥……你打得超棒!”
樊振东接过信,指尖碰到对方的手指,感觉到那只手在发烫。信纸上的字迹很工整,末尾画着个举着球拍的小人,旁边写着“下次还要赢哦”。
从迪拜回来,李艾把樊振东签名的门票夹进笔记本,旁边贴了张自己在赛场外拍的照片:背景里能看到场馆的尖顶,她举着灯牌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课堂上,老师让分享“最有力量的瞬间”,她站在讲台上,说起樊振东在决胜局落后时,依然每球都喊出“漂亮”的样子,说着说着突然红了眼眶:
李艾“那种不管输赢都在拼的劲儿,让我觉得自己也该更努力。”
日子流转,苏州世乒赛拉开帷幕。李艾又一次奔赴赛场,这次她不再只是单纯的观众,凭借新闻课程实践机会,拿到了赛事媒体证件。赛场边,她举着相机、握着话筒,既紧张又兴奋。樊振东在赛场上,也因前期积累,发挥愈发沉稳。
苏州世乒赛的媒体工作间里,李艾对着镜子系记者证,证上的照片是她特意去拍的证件照,衬衫领口系得一丝不苟。第一次进内场时,她差点被摄影器材绊倒,幸好旁边的老记者扶了她一把:
李武军小姑娘别急,跟着节奏来
当樊振东赢下半决赛,她站在采访区最前面,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却清晰地说出了准备好的问题。樊振东回答时,目光在李艾脸上停了两秒,忽然笑了:
樊振东“上次迪拜的信收到了,谢谢你。”
李艾愣了一下,随即感觉脸颊发烫,连说“不客气”时都带着笑意。
苏州世乒赛的混采区被聚光灯烤得有些热,李艾攥着录音笔的手心又开始冒汗。她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把问题在采访本上写了三遍,连标点符号都反复核对——第一行是“恭喜晋级,刚才决胜局连续追分的时候,心态上有没有波动?”,第二行备注着“如果他提到教练,就追问临场调整细节”,第三行则用小字标着“眼神要专注,别结巴”。
樊振东刚结束药检,额角还带着薄汗,红色队服的领口被汗水浸得有些深。他走过来时,目光先扫过前排的记者,在落到李艾身上时稍顿了顿。李艾立刻举起录音笔,声音比预想中稳了些:
李艾“樊振东你好,我是实习记者李艾,刚才最后那个反手拧拉太关键了,能讲讲当时怎么判断落点的吗?”
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水,拧瓶盖时指尖还带着握拍留下的红痕,笑了笑说:
樊振东“其实那球对方发的侧旋有点飘,我手腕稍微调整了下角度……”
樊振东回答时,目光偶尔会落在李艾的采访本上——那上面除了问题,页边空白处还画着个小小的乒乓球,和迪拜那封信末尾的简笔画有几分像。
旁边有记者追问下一轮对手的准备,樊振东认真回应时,李艾趁机快速在本子上记着要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嘈杂的环境里格外清晰。轮到李艾第二个问题时,她抬头正好撞上他的视线,突然想起去年在迪拜递信时,樊振东也是这样带着笑意听她说话,心跳莫名漏了一拍,赶紧把问题抛出来:
李艾“看你这次比赛比之前更放得开,是做了哪些针对性训练吗?”
樊振东“嗯,冬训时重点练了衔接速度”
樊振东说着,视线往她胸前的记者证扫了一眼,忽然补充道,
樊振东“有朋友跟我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后来想了想,确实得学会在场上松下来。”
这句话让李艾瞬间红了脸,手里的笔差点掉在地上。旁边的老记者看出端倪,笑着打圆场:
李武军“看来这位小师妹和樊振东是‘老熟人’啊?”
樊振东没否认,只是接过李艾递来的话筒,对着录音笔补充了句:
樊振东“也谢谢所有像她一样支持我的人,你们的话我都有看到。”
采访结束后,李艾抱着采访本站在原地,感觉脸颊烫得能煎鸡蛋。混采区的灯光依然刺眼,但她低头看本子上那个被圈起来的“东哥”——刚才情急之下,她居然在问题末尾无意识写了这个称呼,而樊振东回答时,显然也看到了。远处传来工作人员催促的声音,她赶紧把本子合上,却在转身时,听见身后传来一句轻轻的
樊振东“加油”
像极了赛场上樊振东给自己鼓劲的语调。
后来整理录音时,李艾反复听着那段对话,总觉得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她把采访稿改了四遍,最后在结尾加了句:
李艾“赛场上的樊振东或许永远在和对手较劲,但他心里最清楚,那些来自赛场内外的温暖,从来都是让他跑得更快的风。”
而那一幕,成了李艾新闻实践里珍贵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