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鉴。关于由“贪污腐败”想到了“禁毒”。)
把“毒”字从生活里撕掉——关于反毒意识的私人注脚
一、开场:被“毒”字咬过的童年
我对“毒”最早的印象,不是化学老师手里的试管,而是一只被农药毒死的麻雀。
小学三年级,村头果园喷洒敌敌畏,第二天,麻雀的尸体像褐色小石子,散落一地。我捡起一只,它的身体僵硬,眼睛却睁得极大,像被什么突然掐住脖子。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毒,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可以瞬间切断生命的利爪。
许多年后,当我看到“毒品”两个字,脑海里仍会浮现那只麻雀的眼睛——它提醒我:毒,从来不管你是不是孩子,不管你是不是好人,它只负责“切断”。
二、误区:毒品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毒品离我很远:
——“那是明星才会沾的东西”;
——“那是夜场才会出现的东西”;
——“那是意志力薄弱者才会碰的东西”。
直到一位大学同学,因“笑气”成瘾被退学,我才惊觉:毒品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它就在我的同班同学、我的邻居、甚至我自己的影子里。
更可怕的是,它不再只是“白粉”“冰毒”,它可以是“糖果”“邮票”“奶茶”,可以是社交软件里“朋友的朋友”发来的“免费试用”,可以是“压力大,来一口,就一口”的温柔陷阱。
毒品的现代面孔,越来越像“日常”——日常到让你放下戒备,日常到让你以为“我只是尝一下”,日常到让你忘记:毒,没有“试用装”,只有“单程票”。
三、暗网:一条被“毒”字标记的供应链
我曾做过一期深度报道,暗访一个“笑气”贩卖群。
群里每天更新“新品”:
——“彩虹糖”——含有合成大麻素;
——“跳跳糖”——含有卡西酮;
——“小熊软糖”——含有γ-羟基丁酸。
它们被包装成五颜六色的零食,价格不到一杯奶茶,却足以让一个成年人在半小时内失去意识。
群里有人分享“使用心得”:
“第一次吃,感觉像飘在云上,后来云变成了沼泽,再也爬不出来。”
“为了买一袋‘彩虹糖’,我卖掉了相机,卖掉了吉他,最后卖掉了尊严。”
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毒品不是“商品”,它是“供应链”,是一条被“毒”字标记的暗网,把制造者、贩卖者、使用者,一并拖进同一个黑洞。
而暗网的尽头,没有“重生”,只有“报废”。
四、反毒:不是口号,是“把毒字从生活里撕掉”
反毒意识,不是“远离毒品”四个字的口号,而是“把毒字从生活里撕掉”的具体动作:
——把“免费试用”扔进垃圾桶;
——把“来一口,就一口”拉进黑名单;
——把“压力大,来放松一下”换成“压力大,去跑步、去唱歌、去写微博”;
——把“我只是好奇”换成“我只是惜命”。
反毒,不是“等孩子上瘾再戒毒”,而是“让孩子永远不需要戒毒”:
——让孩子知道,毒品不是“酷”,是“蠢”;
——让孩子知道,真正的“放松”是流汗,不是“嗨”;
——让孩子知道,人生最难的不是“戒”,是“不试”。
反毒,最终不是“消灭毒品”,而是“消灭对毒品的好奇”——让“毒”字,从我们的日常语言里,从我们的社交场景里,从我们的好奇心土壤里,彻底失去养分。
五、技术:让“反毒”成为可追踪的链条
技术正在让“反毒”成为可追踪的链条:
——“中国禁毒”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毒品预警”,让“彩虹糖”“跳跳糖”现出原形;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平台”,把禁毒知识做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里识别“毒品伪装”;
——“全国禁毒信息系统”,把毒品贩卖者的社交账号、IP地址、资金流向,一一记录在案,让“暗网”现出原形;
——“校园毒品预防教育平台”,把“毒品知识”纳入必修课程,让“反毒”成为孩子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技术不是万能,却能让“反毒”从“口号”变成“工具”——让“好奇”刚冒头,就被“知识”浇灭;让“尝试”刚伸手,就被“追踪”抓住。
六、个人:把“反毒”熬成日常
我个人的“反毒”动作,微小却持续:
——把“免费试用”扔进垃圾桶;
——把“来一口,就一口”拉进黑名单;
——把“压力大,来放松一下”换成“压力大,去跑步”;
——把“我只是好奇”换成“我只是惜命”;
——把“毒品知识”分享给每一个问我“什么是笑气”的朋友;
——把“禁毒平台”推荐给每一个有孩子的家长。
我知道,这些动作微小到近乎可笑,却像往暗网里投下一颗颗小石子——石子不会摧毁暗网,却能让暗网现出原形;
我知道,这些动作微小到近乎徒劳,却像往生活里撒下一颗颗种子——种子不会立刻开花,却能让“毒”字失去土壤。
七、尾声:把“毒”字从生活里撕掉,继续撕,一直撕
回到那只被毒死的麻雀。
许多年后,我回到村头,果园已被拆除,建起一座“禁毒宣传栏”。
栏上贴着“毒品伪装”海报:
“彩虹糖”“跳跳糖”“小熊软糖”——
它们五颜六色,却都长着同一张脸:
“我只负责切断,不负责复活。”
我站在宣传栏前,突然想起那只麻雀——
它的眼睛,至今仍在我心里睁着,像一盏永不熄灭的小灯,提醒我:
“把‘毒’字从生活里撕掉,继续撕,一直撕,撕到它失去颜色,失去形状,失去声音,失去一切可能的重生。”
愿我们都能成为“撕毒”的人——
不是用口号,而是用知识;
不是用愤怒,而是用日常;
不是用“等孩子上瘾再戒毒”,而是用“让孩子永远不需要戒毒”。
因为,只有把“毒”字从生活里彻底撕掉,
那只被毒死的麻雀,才能真正闭上眼睛;
而我们,才能真正睁开眼睛,
看见一个不再需要“反毒”的世界——
那里,没有“免费试用”,没有“来一口”,没有“彩虹糖”,
只有“安全”,只有“健康”,只有“长久”,
只有——
“活着,并且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