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年春分,花田的茉莉刚冒出新绿,令情儿就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封上画着小小的山丹丹,是塞北旅人亲自写的,字里带着草原的爽朗:“我带着家乡的老伙计来京城了,想看看你种的山丹丹,顺便给花田添点草原的热闹。”
她刚把信读给额吉听,就听见花田外传来马蹄声,抬头一看,只见两个穿羊皮袄的汉子牵着马站在篱笆外,其中一个正是去年寄花籽的旅人,手里还抱着个竹筐,里面装着草原的沙棘苗。“这是咱草原的沙棘,耐旱好活,种在花田边,秋天能结满红果子,既能当景致,又能泡酒熬酱。”旅人笑着把竹筐递过来,身后的老伙计则打开马背上的布包,里面是一捆捆晒干的草原马兰草,“这草编的篮子结实,给你装花籽正好。”
令情儿连忙拉着他们进花田,额吉则去灶房煮奶茶,还特意加了去年收的沙棘果。旅人蹲在茉莉丛旁,看着土里冒出的山丹丹嫩芽,眼睛亮得像草原的星:“比咱家乡的芽儿还精神,看来京城的土也爱这草原的花。”正说着,巷口传来熟悉的笑声,是江南的姑娘来了,这次她没带春笋,而是扛着一捆江南的竹枝:“我跟阿婆学了竹编,给花田编个新篱笆,让茉莉和山丹丹都住得更舒坦。”
李叔的徒弟也赶来了,推着一辆小推车,上面摆满了新刻的剪纸——有草原的马兰草,有江南的竹枝,还有旅人牵着马的模样。“李叔说,要把花田的新伙伴都剪进纸里,等夏天挂在竹棚上,才算真的热闹。”徒弟一边说,一边帮着江南姑娘搭竹篱笆,旅人则和令情儿一起种沙棘苗,额吉带着孩子们在一旁用马兰草编小篮子,花田里的笑声顺着春风飘出去,连路过的蝴蝶都停在竹枝上,舍不得离开。
盛夏的花田格外热闹,山丹丹红得耀眼,茉莉白得素雅,荷花粉得温柔,新种的沙棘苗也长到了半人高,翠绿的枝叶间缀着小小的花苞。背画板的年轻人带着学堂的先生又来了,这次还多了几个书坊的伙计,他们抬着一张长桌,把先生写的《花田驿站》摊开在桌上,旁边摆着令情儿泡的沙棘海棠酒,额吉做的茉莉糕,还有江南姑娘编的竹篮,里面装满了花田的花籽。
“今天咱们办个花田书会!”先生笑着招呼路过的邻里,“把花田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把花田的甜香分给大家尝。”孩子们围在长桌旁,有的捧着书读得认真,有的拿着竹篮装花籽,旅人则给大家讲草原的故事,江南姑娘教大家编竹篮,李叔的徒弟现场剪剪纸,连老匠人都带着工具来,帮孩子们在竹篮上刻小花纹。
夕阳西下时,书会散了,大家手里都捧着满满的东西——有花籽,有剪纸,有竹篮,还有先生送的《花田驿站》。令情儿站在花田边,看着大家的背影,忽然发现竹篱笆上又多了些新的彩布条,上面写着“草原的沙棘会结果”“江南的竹枝会长青”“花田的故事不会停”。
入秋时,沙棘果然结了果,红彤彤的一串挂在枝头,像挂满了小灯笼。令情儿和额吉一起摘沙棘,江南姑娘帮着熬沙棘酱,旅人则教大家用马兰草编装沙棘果的小篓。李叔特意从陕西赶来,带来了新做的沙棘剪纸,还教孩子们用沙棘果染布,染出的布像山丹丹的颜色,好看极了。
冬至那天,书坊的暖炉旁又聚满了人。塞北旅人带来了草原的奶酒,江南姑娘带来了新腌的桂花糖,李叔带来了陕西的柿饼,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编的马兰草篮子。先生翻开《花田驿站》的新章节,里面写着沙棘苗的成长,写着竹篱笆的故事,写着花田书会的热闹。令情儿倒上沙棘海棠酒,额吉把沙棘酱抹在烤粽子上,暖炉的火映着每个人的脸,连窗外的雪都变得温柔起来。
令情儿看着满室的热闹,忽然明白,这片花田这个“驿站”,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的牵挂——有人把远方的心意寄来,有人把花田的温暖传开,就像山丹丹离不开茉莉的陪伴,沙棘离不开竹枝的守护,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在这片土地上,把温暖酿成了岁月里最甜的酒,等着一年又一年的春风,再唤醒满田的花,再迎来满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