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宴秋
本书标签: 古代 

江南的信

宴秋

开春的风刚掠过花田的竹篱笆,令情儿就踩着新抽的草芽去拆信箱——里面躺着一封来自江南的信,是那姑娘亲手写的,字里带着水墨的软:“家乡的桃枝发了芽,我折了几枝腌成桃花酒,等盛夏寄去,就着你家的山丹丹喝,才不算辜负好时节。”

她刚把信揣进怀里,就看见巷口来了辆骡车,车帘一掀,李叔的徒弟探出头来,手里举着个红布包:“李叔让俺送新做的剪纸来!这次刻了您家的竹棚和孩子们系的布条,还加了雪后花田的模样哩!”布包一打开,满是红纸的艳——有山丹丹映着茉莉的俏,有荷花池立着莲蓬的雅,还有孩子们举着竹席搭棚的憨态,连竹篱笆上的彩布条都剪得飘飘扬扬,像要从纸上飞出来。

额吉笑着接过剪纸,转身去灶房翻出瓷瓮,把去年收的山丹丹花籽倒出半碗:“让娃捎给李叔,贴在他的剪纸坊里,也算咱花田的心意长在陕西的土上了。”令情儿趁机把江南姑娘的信读给额吉听,额吉听完就去后院翻找,从樟木箱里摸出块蓝布帕子,上面是她用艾草线绣的山丹丹:“替我给那姑娘寄去,让她裹着春笋吃,也沾沾咱草原的暖。”

四月的风里带着茉莉的甜香,令情儿蹲在花田边种新收的莲子,忽然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是那个背画板的年轻人,这次他身后还跟着个穿长衫的先生,手里提着个木匣。“这是学堂的先生,”年轻人笑着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叠宣纸,“先生说要帮咱把花田的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这片花田的暖。”

先生蹲下身,看着刚冒芽的莲子叶,又望了望竹篱笆上的彩布条,指尖轻轻拂过沾着露水的茉莉:“从塞北到江南,从老到少,这里的每一份牵挂都是故事啊。”令情儿连忙跑去灶房端来春笋莲子羹,额吉则把去年晒的海棠干泡进茶里,年轻人支起画板,笔尖蘸着颜料,将茉莉的白、莲子的嫩、竹棚的青都揉进画里,先生坐在小凳上,笔尖沙沙响,把春风、花籽、书信里的暖都写进纸页间。

没过几日,江南的桃花酒就寄到了,瓷瓶上还系着姑娘绣的桃花瓣。令情儿刚把酒瓶打开,就看见花田外跑来一群孩子,手里捧着自家种的草莓:“老师说,要把最甜的草莓送给花田,谢谢令情儿姐姐和额吉奶奶,让我们有这么美的地方玩!”额吉笑着把草莓洗干净,拌进刚煮好的酸奶里,孩子们围坐在竹棚下,你一口我一口,连空气里都飘着草莓的甜和桃花酒的香。

入夏时,荷花池的叶长得挨挨挤挤,粉白的荷花顶着露珠立在叶间,山丹丹的红、茉莉的白、荷花的粉,把花田染成了一幅活的画。塞北的旅人寄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草原上的山丹丹,红得像团火,附信里写着:“看见家乡的花在你那里开得热闹,就像把草原的春天也带去了京城。”

令情儿把照片贴在书坊的墙上,旁边是年轻人画的花田盛夏图,还有先生写的故事初稿。路过的老匠人特意送来一个木雕,雕的是花田的竹棚,棚下坐着额吉、令情儿,还有孩子们和背画板的年轻人,连竹席上的纹路都雕得清清楚楚。

秋风起时,花田又到了收籽的时节。令情儿和额吉把茉莉籽、山丹丹籽、莲子都仔细装罐,这次还多了荷花籽,每罐上都贴着新的标签:“寄给塞北的风”“寄给江南的雨”“寄给陕西的剪纸”“寄给学堂的孩子们”。江南的姑娘寄来晒干的桂花,说要腌成桂花糖,冬天配着海棠酒吃;李叔寄来新的剪纸挂历,每页都是花田的四季;福建的阿婆托人送来新采的茶叶,说用花田的泉水泡,才有春天的味。

冬至那天,书坊的暖炉又生了起来,先生带来了印好的书,封面上是年轻人画的雪后花田,书名就叫《花田驿站》。令情儿倒上泡了沙棘果的海棠酒,额吉摆上桂花糕和烤粽子,孩子们围在炉边,听先生读书中的故事——从塞北的花籽到江南的春笋,从陕西的剪纸到福建的茉莉,从孩子们的彩布条到老匠人的木雕,每一个字里都裹着暖。

窗外的雪又落了,落在花田的泥土上,盖着明年的花籽,也盖着满田的牵挂。令情儿望着窗外,忽然觉得,这片花田从来都不是孤单的,它像一个温柔的驿站,接住了来自四方的心意,又把这份暖,悄悄寄往更远的地方,等着明年春风一来,再开出满田的热闹,再迎来更多带着牵挂的人。

上一章 沙棘果 宴秋最新章节 下一章 马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