厷:gōng ㄍㄨㄥˉ,hóng ㄏㄨㄥˊ。《说文解字》:“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1]。手臂曲张之形是厷之范式。
厷:gōng ㄍㄨㄥˉ。
本义:同“肱”。如:《汉书·王莽传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颜师古注:“厷,古肱字。”)[2]
厷:hóng ㄏㄨㄥˊ。
衍义:同“宏”。[3]大通。《集韵·耕韵》:“厷,大通也。通作宏。”
中文名
厷
拼音
gōng,hóng
部首
厶
字码
53B7
五笔
dcu
字形源流

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厷”。
厷
汉字拼音:gōng hóng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厷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详细释义
厷:gōng ㄍㄨㄥˉ,hóng ㄏㄨㄥˊ。手臂曲张之形是厷之范式。
厷:gōng ㄍㄨㄥˉ。
本义:同“肱”。如:《汉书·王莽传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颜师古注:“厷,古肱字。”)
厷:hóng ㄏㄨㄥˊ。
衍义:同“宏”。大通。《集韵·耕韵》:“厷,大通也。通作宏。”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𠀤姑弘切。肱本字。《说文》臂上也。《前汉·王莽传》月𠛬元股,考方法矩。日德元厷,考圜合规。《注》晋灼曰:厷,圜也。厷,古肱字。[4]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
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古薨切
说文解字注
(厷)臂:上也。臂、手上也。古假弓为厷。二字古音同也。传易者江东馯臂子弓。馯姓、臂名、子弓字。名臂故字厷。左、榖梁邾黑肱。公羊作黑弓。郑公孙黑肱字伯张。则肱卽弓也。从又。从古文厷。小篆以厶太古。故加又。古薨切。六部。
(𠃋)古文厷。象形。象曲肱。
(肱)左或从肉。今皆作此。[5]
方言集汇
粤语:gwang1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wen1 [客英字典] kwen1 [海陆丰腔] kw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