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生僻字大全(附资料)-d546
本书标签: 校园  文学小说  长篇 

生僻字大全(附资料)-d546

魁(拼音:kuí),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2]。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斗(dǒu),鬼声,本义指一种头大柄长的大勺。天上的北斗星像古代的斗,所以“魁”又专指北斗星。“魁”又指勺子的头,引申有为首、领头的意思,又引申为第一、第一名。[3]

中文名

拼音

kuí,kuĭ

部首

鬼、斗[5]

五笔

RQCF(86、98)[1]

仓颉

HIJI[1]

文字源流

字形演变流程图

“魁”是典型的形声字,战国文字作图1,右部为形符“斗(dǒu)”,左部为声符“鬼”。汉代隶书作品《石门颂》(图4)以平直的笔画改变了小篆的圆弧笔画,字形由原来的左右结构变为左下半包围结构,又将“斗”写作“升”。因升和斗都是容器(甲、金文字形近似),所以说字形虽异,字义相同。“魁”意思为舀汤的勺子。《说文·斗部》:“魁,羹斗也。”段玉裁则更进一步阐释,认为魁中所从的“斗”当为“枓”,“枓”就是舀汤的勺子。“斗”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带柄的舀器,与勺相似。后来把斗状的器物也称为斗。“魁”字从“斗”,它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也是表示与“勺”类似的盛器。

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是七颗星连在一起的像勺子一样的星座。古人还因为北斗星特殊的形状,又将这七颗星分成两组再一次取了名字,其中第一至第四前四颗星(呈勺状的部分)称作“魁”,斗柄位置的三颗星称为“杓”。又有说“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古代,“魁星”还指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关于魁星的样子,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记载,大意是说,魁星的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像鬼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像魁字右边的斗字,一手执笔,像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魁星踢斗”这个古语词,就是根据以上意思形成的。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要考《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称为五经取士,每经取得第一名就叫魁首,五经全部第一名就叫“五魁首”。“五魁首”这个说法体现了“魁”字的另一个重要义项,就是“头”“首”的意思。起初是指具体的头部,如《太平广记》卷四五九引五代范资的《玉堂闲话·朱汉宾》中有“有大蛇——其魁可大如五斗器,双目如电”一句,就是指蛇头。由这个意思引申为首领、领头人,统、统领的意思。后又引申为居第一位,也泛指最优者。[3][15][16]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斗部】苦回切(kuí)

羹斗也。从斗鬼聲。[10]

说文解字注

羮斗也。斗當作“枓”,古斗枓通用,然許例以義爲別。枓,勺也,抒羮之勺也。《史記》趙襄子“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以枓擊殺代王。”斟者,羹汁也。魁,頭大而柄長。《毛詩傳》曰:“大斗長三尺”是也。引申之,凡物大皆曰魁。如《檀弓》:“不爲魁。”《游俠傳》曰:“閭里之俠原涉爲魁。”《翟方進傳》:“芋魁。”《百官志》:“里有里魁。”皆是。北斗七星魁方杓曲,魁象首,杓象柄也。若《國語》注“小阜曰魁”,即《說文》𠂤字之叚借,亦未嘗不取枓首之意。

从斗,鬼聲。苦回切,十五部。[9]

广韵

苦回切,平灰溪 ‖ 鬼聲微2部(kuī,今读kuí)

魁,魁師。一曰北斗星。

【校釋】師:四庫全書原本作“帥”,當據改。《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孔傳:“殲,滅;渠,大;魁,帥也。”《玉篇》亦訛作“師”。[17]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鬼部】 魁

古文:𩲔

(kuí)《广韵》苦回切。《集韵》《韵会》《正韵》枯回切,并音恢。魁帅。《书·胤征》:歼厥渠魁。传:魁,帅也。《礼·檀弓》:不为魁。注:魁,犹首也。

又《博雅》:大也。《史记·孟尝君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又《庄子·庚桑楚》:人见其跂,犹之魁然。注:魁,安也。一曰主也。

又《博雅》:魁岸,雄杰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魁枕参首。注:魁,北斗第一星也。《后汉·郡国志》:魁方杓。注:《春秋纬》曰:瑶光第一至第四为魁。

又蜃蛤也。《仪礼·士冠礼》:素积白屦,以魁柎之。注:魁,蜃蛤柎注也。疏:以魁蛤灰柎之者,取其白耳,魁,即蜃蛤一物。

又姓。

又小阜。《周语》:以为魁陵。注:小阜曰魁。

又与块同。《前汉·东方朔传》:魁然无徒。注:师古曰:魁读曰块。又与科同。《后汉·东夷传》:大率皆魁头露紒。注:魁头,犹科头也。谓以发萦绕成科结也。

(kuǐ)又《集韵》苦猥切,音磈。魁瘣,大枝节盘结也。[11]

上一章 魈 生僻字大全(附资料)-d546最新章节 下一章 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