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文浅笔录
本书标签: 现代 

碎碎念也挺美

文浅笔录

“小冰,你哪哈回来泥。”(云南方言,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刘奶奶看见我热情的打招呼。

  (下面为了方便,我将方言都翻译成了普通话)

  我向她招了招手,最后回答:“就今天,早上的班车,现在在家没有什么可以做,就出来走走,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就随便走走。”我边说边在柿子树下随便找了个大石头坐下。

  “对喽,你是学什么的呀,前几次你妈和我说了,但是我给忘了。”老人那本就浑浊的双眼突然放光,朝我问道。

  “学药的。”话音刚落,我怕解释不清楚,随后补充:“就是我们日常在医院买的那些药。”

  老人一听,顿了一下,随后碎碎念念的开口:“学药哟,学药好,学药好……”过来一会儿又说:“要是刘爷爷在,他肯定会高兴,你小时候他最喜欢你了,常说:老

赵的那个大胖孙子,最招人喜欢了,可惜现在……”话到深处,老人泪眼婆娑,声音也有些哽咽。

  刘先生是我们村最有文化的,他祖籍是南京,在1951年的时候到广西做了知青,后来辗转多地,1954年在国家“扫盲政策”的推动下来到了我们村——坐落于云南文山大山中的一个百户村庄。像我爷爷和父亲一辈的人,大多数都被他教过,大家都叫他刘先生。

  刘先生本名刘晓生,虽是南京人,但在南京他几乎没有什么亲人,他从小是在福利院长大的。他之所以会来云南,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大学生下乡做知青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亲人在他很早的时候就去家逃难到了云南,只留下了他一个人。或许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他在选择下乡的时候选择了西南方,毕竟人总是会抱着某种心态做事,内心总是期待着些什么。

其实在云南这边,很多汉人的祖籍都在南京。如同我母亲,她的祖籍就是在南京柳树湾,但我想南京柳树湾大迁徙,好像都是明朝之前的事了。至于刘晓生的亲人,应该是为了逃避小鬼子才选择举家迁徙的吧,南京可是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呀!

  1953年,木耳箐的学校早已建好,但村支书多次上报,却无人愿意来这个落后的村子教书。像刘奶奶这种已经18岁的女子,甚至连一个大字都不识,更何况那时的人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子识字想都别想。

  秋天,不知不觉便到了。

  地里的玉米,南瓜早已金黄。

  在村支书的家中,几个男人围着火炕,火炕里的木疙瘩,冒着丝丝的青烟,把房顶熏得黑透,村支书刘家政用纸刚搓了根烟,用火炭点燃,猛的吸着口,随后开口,宣读着刚从村民委那里拿来的信件。虽说大字不识几个,但具体的意思他还是能懂的。

  “咋个说老刘,给有哪个教书先生愿意来?”一个着急男子开口询问道。

  刘佳政带着副老花镜,仔仔细细的看着信中的内容,那皱起的眉头突然舒展,拍膝而起,兴奋的说道:“太好了,终于有人愿意来了。”

  随后,他指着一旁的男人说:“家福,你准备一哈,明天我们去接他,多带点小糕饭,要到双龙营。”(小糕饭,用白玉米面蒸的一种食物;双龙营,地名)

  ……

上一章 碎碎念也挺美 文浅笔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碎碎念也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