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黎站在队伍的中前段,身姿挺拔如松。
他微微合着眼,并非养神,而是在脑海中最后一次梳理着可能面对的策问题目,以及自己早已烂熟于胸的经义典章、治国方略。
周围的紧张气氛似乎与他无关,他的内心是一片沉静的深海,所有的波澜,都在得知是婠被禁足的那些日夜,化为了最坚定的动力。
钟鸣响起,沉重而悠远,穿透宫墙。厚重的宫门在仪仗的护卫下,缓缓开启。
礼官唱喏,贡士们依序鱼贯而入,踏上了那汉白玉铺就的御道。脚步落在光滑如镜的石面上,发出轻微而整齐的声响,在空旷的宫墙间回荡,更添庄严肃穆。
穿过一道道宫门,最终抵达金銮殿前宽阔的广场。百官早已按品阶列班,旌旗仪仗森然排列。
旭日东升,金色的光芒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令人不敢直视的辉煌。
殿试设在殿内。贡士们按名次跪坐在预设的蒲团矮几之后,矮几上备有笔墨纸砚。
当今天子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落,看不清具体面容,只觉天威赫赫,笼罩四方。
内侍官尖细的声音宣读完冗长而严谨的仪程后,由大学士当众拆开封存的策问题目,高声宣读。题目关乎漕运、边防、吏治,皆是当下朝政要点,要求考生引经据典,结合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殿内只剩下纸张翻动与笔墨落纸的沙沙声响。
李九黎深吸一口气,提起那支御赐的、笔杆微凉的湖笔。他没有急于落笔,而是再次闭目,将题目在心中细细咀嚼。
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圣贤书中的教诲,不仅是游历四方时的见闻,更有那日相府宴席上周文敏的提醒,画舫上是婠含泪的期盼,以及禁足消息传来时那锥心的无力感……所有的情绪,最终都沉淀为笔尖冷静而磅礴的力量。
他睁开眼,眸光清亮坚定,蘸墨,落笔。
文思如泉涌,字迹端正而带着一股内敛的锋芒。他论漕运,不止于疏通河道,更提出统筹调配、鼓励商运以补官运之不足;他谈边防,不囿于筑城屯田,强调情报、分化、以及边民安抚的重要性;他言吏治,直指考核不实、升迁不公的积弊,建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
引据或许不算最繁复,但立意高远,见解独到,逻辑缜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锐气。
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当最后一个字落下,他轻轻搁笔,检查无误,将答卷平整地置于案上。周围仍有考生在奋笔疾书,或蹙眉苦思。
他微微抬眼,望向那高高在上的龙椅方向,心中一片平静。他已竭尽所能,将十载寒窗所得,与这一路走来的感悟,尽数付诸于此篇。
收卷,弥封,由读卷官们于文华殿内连夜批阅、排名。这一夜,对于数百名贡士而言,注定是无眠之夜。
翌日,仍是这庄严肃穆的金銮殿。贡士们再次跪伏于地,心跳如擂鼓,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唱名开始。
从第三名“探花”起,每唱出一个名字,便有一人强抑激动,出列叩谢天恩。名次越来越靠前,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