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结束后,几位女性邀请她一起去喝一杯。沈念晴犹豫了一下,同意了。酒吧里,她们聊书籍、旅行、艺术展,偶尔也调侃男人。沈念晴发现自己笑了,真正的笑,而不是为了安慰俞明而强装的那种。
回到家已是深夜。公寓里黑漆漆的,只有玄关的一盏小灯亮着——这是他们的老规矩,晚归的人为对方留一盏灯。沈念晴轻轻关上门,发现餐桌上放着一盒杭州特产的点心和一张便签:"对不起。明天上午十点一定回来。爱你的,俞明。"
她将便签放回桌上,没有碰那盒点心,径直走向浴室。
周日早上,沈念晴醒来时已经九点半。她躺在床上,听着公寓里寂静的声音,知道俞明还没有回来。十点整,手机响了。
"念晴,"俞明的声音充满疲惫和歉意,"我们还在修改图纸,可能要下午才能..."
"没关系。"沈念晴平静地说,"我已经取消酒店预订了。"
"别这样,"俞明几乎是在恳求,"再给我几小时,我保证..."
"俞明,"沈念晴打断他,"我真的理解。工作重要,你去忙吧。"
她挂断电话,起床换衣服,决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出门前,她看到书桌上那本《婚姻中的沟通艺术》,犹豫了一下,将它塞进了包里。
公园里阳光明媚,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情侣们手牵手散步。沈念晴找了一张僻静的长椅坐下,翻开书。第三章的标题是《当爱还在,但沟通已死》。
"当夫妻陷入'相爱却孤独'的状态时,"书中写道,"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方渴望深度交流,另一方则倾向于用行动表达;一方需要语言确认爱意,另一方则认为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根本性的表达差异,如果不被及时认识和调整,会导致双方都感到不被理解..."
沈念晴合上书,望着远处的湖面出神。她和俞明的问题不正是如此吗?她通过文字和对话表达情感,而他则用实际行动——做早餐、留灯、买礼物。这些本都是爱的表现,但当基本的情感交流断裂时,这些行动反而成了敷衍的代名词。
手机震动,是林嘉的信息:"读书俱乐部下周五有场诗歌朗诵会,你想来吗?可以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诗。"
沈念晴回复:"我很感兴趣,谢谢邀请。"
回家的路上,她经过一家咖啡馆,橱窗上贴着"读书会会员八折优惠"的海报。她走进去,点了一杯拿铁,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咖啡馆里人不多,安静的氛围很适合阅读。她拿出笔记本,开始写一首新诗,关于两个彼此相爱却无法沟通的灵魂。
傍晚回到家,俞明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准备晚餐。桌上摆着一束鲜花和一瓶红酒,电视上播放着他们蜜月时常看的电影。
"你回来了。"俞明看到她,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我做了你最爱吃的意大利面,还买了那家很难订的红酒。"
沈念晴将包放在沙发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