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的第一个周末,沈念晴在空荡荡的公寓里醒来。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画出一道明亮的线。她盯着天花板看了很久,试图分辨心中那种奇怪的感觉是什么——不是悲伤,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陌生的平静。
手机屏幕亮起,是俞明的消息:"睡得好吗?我在朋友家安顿好了,别担心。"
沈念晴回复:"还好。你那边方便吗?"
"陈锐的沙发很舒服。"俞明很快回道,"对了,你的绿萝我放在阳台了,记得浇水。"
沈念晴走到阳台,那盆绿萝确实还在老位置,叶片在晨光中泛着健康的光泽。她轻轻触摸着嫩叶,想起这是他们搬进这个公寓时一起买的第一盆植物。三年过去,它已经从一小株长成了茂盛的瀑布,垂下的藤蔓几乎触及地板。
她给绿萝浇了水,然后开始整理公寓。过去几天,她一直避免触碰俞明留下的痕迹——书架上他的专业书籍,浴室里他喜欢的薄荷味沐浴露,冰箱门上他收集的各国冰箱贴。但现在,她决定面对这些记忆。
一本本翻阅俞明的建筑杂志,她发现几乎每期都有他做的标记,有些页面还夹着便签,上面写着"念晴可能喜欢这篇"或"这个设计灵感来自她喜欢的诗"。她从未注意到这些小小的记号,就像她可能错过了许多他试图表达的爱意。
厨房抽屉里,她找到了那本《婚姻中的沟通艺术》,下面压着一本她没见过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俞明工整的字迹:"给念晴的惊喜计划"。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想带她去的地方,想为她做的事——从"周末去辰山植物园看樱花"到"预约那家米其林餐厅庆祝她第一本诗集出版",甚至还有"学习按摩帮她缓解颈椎病"的笔记。
沈念晴坐在厨房地板上,笔记本摊在膝头,泪水无声地滑落。这些计划大多没有实现,不是因为俞明不在乎,而是因为他总是被工作缠身。但他在乎,他一直都在乎。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林嘉:"今天下午文学沙龙,来吗?"
沈念晴擦了擦眼泪,回复:"这次不了,谢谢。"
她需要时间独处,理清思绪。
午后,她坐在阳光充足的窗边,开始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歌。这是她大学时就有的习惯,心情纷乱时,用笔尖一字一句描摹那些美丽的文字,总能让她平静。今天她选择的是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爱情》:
"爱情,
是短暂的吗?
它时而持久,时而 fleeting,
但永远不够。"
抄完最后一个字,沈念晴突然意识到,她和俞明之间的问题从来不是爱得不够深,而是爱的方式太不同。她需要言语的交流,他则用行动表达;她渴望分享内心世界,他则专注于构筑物质保障。这些差异在热恋期是吸引彼此的磁力,在婚姻的日常中却成了无形的墙。
门铃响了,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裹。长方形的盒子,没有寄件人信息,但沈念晴立刻知道是谁寄的。
她小心地拆开包装,里面是一个精致的建筑模型——他们大学图书馆的微缩版,每一个细节都完美还原,甚至包括那扇他们初次相遇的侧门。模型底部贴着一张纸条:"这是我心中最美的建筑,因为有你。——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