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菲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了一圈圈涟漪。回头细想,她说的没错。生存是基础,但生活不能只有埋头赶路的疲惫,还需要抬头看花的闲情。我不能让自己在追逐面包的路上,彻底失去了感受美好的能力。
我点开邓菲推送的名片,添加了那家名为“拾光夜校”的老师微信。咨询后,我报了一个为期八周的“日常通勤妆速成”和一个四次的“周末插花体验课”。费用比我想象的要亲民许多。
第一次去夜校上课,我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教室设在一栋老洋房里,暖黄的灯光下,坐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轻人。他们脱下白天的职业装束,换上舒适的便服,脸上带着一种纯粹求知的、发光的期待。我的化妆班里,有想提升气色的程序员女孩,有即将参加重要面试的毕业生,也有和我一样只是想变得更精致一点的职场人。
课间休息时,我好奇地在走廊转了转。隔壁教室传来悠扬的古琴声,是国乐班;再往里走,看到有人穿着练功服在学习非遗剪纸,有人对着镜子练习萨尔萨舞步,还有安静的书法国画教室……每一间教室里,都聚集着一群下班后仍不愿停止探索的灵魂。
我被这种蓬勃的学习热情深深触动了。
我一直以来的教育从业经历,焦点几乎全部集中在K12阶段,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的学业与成长。我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成年人对“学习”的需求竟也如此旺盛和多元。他们不为升学,不为考证,仅仅是为了提升自我、培养兴趣、拓宽社交,或者只是为了给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些新鲜感。
这种学习,更纯粹,也更贴近“教育”的本质——让人成为更丰富、更美好的自己。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我的脑海:为什么没有一个平台,能高效地连接起这些分散的优质夜校机构和庞大的成人学习需求呢?
现有的平台,要么是大型职业培训,要么是极度分散的私人工作室信息,缺乏一个专注在“成人兴趣教育”这个垂直领域的、集信息展示、课程筛选、预约报名、口碑评价于一体的平台。
这里的痛点太明显了:
需求方(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找不到靠谱、有趣、性价比高的课程信息,试错成本高。
供给方(这些小而美的夜校、工作室):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招生困难,只能靠口碑缓慢传播。
如果我能做一个专门的成人夜校聚合网站或小程序,就叫……“夜校Pro”或者“都市夜学堂”?不仅提供课程信息,还可以挖掘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非遗大师、独立艺术家、退休老教授,让他们的技艺和智慧被更多人看见和学习。
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兴奋起来,比做完一套考研真题还有成就感。它巧妙地将我过去的教育行业认知、现在接触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对新消费趋势的观察结合了起来。
那一节的插花课,我插得有些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网站的功能模块、UI设计、如何吸引第一批种子用户、该怎么跟杜星辰和公司的产品经理讨论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原来,生活的“鲜花”不仅仅能陶冶情操,还能意外地浇灌出关于“面包”的灵感新芽。魔都的夜晚,果然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