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帝刘献在继位后,重视才干,文治武功,对外开疆拓土,对内进行改革,平王朝的国力达到了第一个顶峰(此时并不是平王朝的鼎盛时期)。
平顺帝先是“安了内”。
一是平定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九天之乱”。
二是分封了十几个诸侯国,使“齐患”最终解决。
晋国镇守辽东,鲁国,楚国保卫长城,吴国镇守西域,齐国镇守江南,燕国看守边疆川蜀地区,其他国家各有各的任务。
之后便“除外弊”。
他派兵灭亡了北魏,使平王朝北部的隐患消失。
然后进行改革。
设立郡守制,中央统治者为皇帝,地方统治者为郡守。
先后设立了辽东郡,山东郡,辽西郡,汉中郡,巴东郡,长沙郡,会稽郡。桂林郡,南海郡等十多个郡。
地方郡守全部服从中央统治,一个郡的兵力仅有一千人,诸侯国的兵力也只有5000,对中央基本没有任何威胁。
此外,在郡之下还有县,乡,里,亭分别负责管制民众,治安,中央任免和考核。
平顺地还进行了文字的改革,将齐国(姜齐)的文字作为正统文字使用。
货币,度量衡也得到了统一。
到了平顺帝统治中期,平朝国泰民安,实力强大。
但到了平顺地统治后期,由于北方的匈奴和新崛起的武商族不断南侵,北方的战事不断。
平顺帝决定将吴国,赵国,秦国,晋国的长城全部连接起来。
他知道,这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建设,可能会激起民怨。
但为了国家稳定,他不得不这样做。公元前662年开始初次动工,到公元前654年的时候,平顺帝已经把九原郡(在今天内蒙古境内)到辽东郡一段的长城全部连接了起来。
这时因为北方匈奴与武商发生了战争,导致他们无暇南顾,所以平顺帝就暂时终止了对长城的修建。
公元前650年,平顺地改年号为汇成元年。
到了公元前648年,平顺帝又将年号改为顺平元年。
天平是平朝历史上存在最久的一个年号,从公元前710年至公元前650年,共存在了60年。
在其之后还有汇成二年,顺平七年,玄明三年和顺乌一年,共73年。
平顺帝统治时期平朝极其繁盛,迎来了平朝历史上的六大盛世中的第一个盛世——天平顺治。
“天平”是平顺帝的年号。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叫“之治”而叫“顺治”呢?
因为平帝刘献的帝号是“顺”,只其一生顺利,国泰民安。因此,“天平之治”又叫“天平顺治”。

前平局势图(公元前699年)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俗话说,盛极必衰,到了平顺帝统治末期,由于其长年累月的劳动和不规律作息,再加上他晚期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经常吃一些丹药,使平顺帝连年久卧病床,朝政腐败之气也趁机在朝堂上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