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声租用的共享办公室里,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声音规律作响。
临时组建的三人团队——刚离职的宣传助理小周、法学院毕业的实习生敏敏,以及季声自己——正围在茶几旁梳理时间线。
“最早的黑料来自这个匿名论坛账号。”敏敏把截图贴在白板,“发帖时间集中在凌晨三点到五点,典型的水军作业时段。”
小周翻着舆情报告:“七家营销号在上午九点同时推送相似内容,应该是打包购买的套餐。”
季声用红笔圈出关键词:“重点不是来源,是逻辑漏洞。”他指向那张机场照片,“我坐经济舱是事实,但‘落魄’是推论。”
他调出手机相册:“同一周我飞上海参加慈善晚宴,坐的头等舱,只截取单次行程定性,属于恶意引导。”
敏敏恍然大悟:“所以回应重点不是自证清白,而是揭露这种剪辑手法?”
“是摆出全部拼图,让观众自己看全貌。”季声写下回应框架:1.不否认事实2.不纠缠动机3.引导关注作品。
小周犹豫:“要不要提DE时期的事?很多黑料针对那个阶段...”
“不碰。”季声斩钉截铁,“回应一旦变成两家扯皮,就中了圈套。”
他们熬到凌晨两点起草声明。季声坚持用“本人”而非“工作室”落款:“现在团队就我们几个,诚实比虚张声势有用。”
声明在清晨六点发布。
没有买热搜,只同步更新了微博和官方后援会账号。
全文三段话:承认近期乘坐经济舱、入住快捷酒店均为个人选择;附上去年飞行记录和酒店发票截图,证明根据行程需要混合选择不同舱位和酒店;结尾附上新戏《雨打芭蕉》的阅读笔记照片,配文“戏比天大”。
发完声明,季声去楼下早餐摊吃豆腐脑。
老板娘认出他,多加了勺辣酱:“季老师,电视上那些人胡说八道你别往心里去!”
他笑着付钱,额外买了份油条。
上午舆论开始分化。
有营销号嘲讽“过气明星洗地”,但几个影视区大V开始转发声明中的行程对比图,配文“断章取义没意思”。
更关键的是,某航空博主晒出同期航班记录,证明季声常飞的红眼航班确实经济舱更合理。
中午《雨打芭蕉》作者转发微博:“能把剧本翻烂的演员,我不信会耍大牌。”原著粉开始涌入话题,自发科普季声为角色体验生活的往事。
转折点在下午两点。某资深娱记发布长文《解密明星公关战水军操作模式》,用季声案例剖析黑产链条。虽然没点名,但评论区很快锁定最早发帖的匿名账号。
傍晚时分,风向悄然转变。
开始有路人晒出偶遇季声挤地铁、吃路边摊的照片,时间跨度覆盖去年至今。
话题#真实比人设重要#悄悄爬升。
季声让小周整理这些照片,做成九宫格发布:“谢谢记录,这些都是生活。”配图包括他蹲在片场吃盒饭、帮群演撑伞、甚至在地铁上看剧本的抓拍。
当晚接到王安生电话:“声明写得不错。”老头顿了顿,“但下次记得买点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
季声笑:“钱要留着做戏。”
睡前他收到裴聿消息,是张民宿黑板报照片。上面画着简笔小人对抗巨兽,配文“寡不敌众,但胜在耐打”。季声回了个笑脸。
第二天清晨,黑料基本沉寂。更多业内人士开始发声,包括《逆流》导演转发剧本笔记照:“这样的演员多来点。”
季声照常去上表演课。教室里有新人演员偷拍他,他转头比耶:“交学费了吗?一张五块。”
照片被po上网,#季声现场教学#成了新梗。
有黑粉讽刺“洗白成功”,但高赞回复是:“他需要洗?一直挺干净。”
三天后风波平息。季声请团队吃火锅,小周兴奋地说数据:“咱们声明阅读量破亿,没花一分钱推广!”
季声涮着毛肚:“因为真话成本最低。”
结账时老板娘坚持打折:“季老师,下回拍戏需要群演叫我啊!”
回程地铁上,他看《雨打芭蕉》原著。
小说里主角有句台词:“暴雨洗过的路特别踏实,因为泥泞都冲干净了。”
他拍下这段话发微博,关闭评论。
那晚他梦见第一次见顾行川。对方说:“我能给你铺条金路。”他答:“但我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醒来月光满室,手机亮着辰星陈总未读消息:“平台看了舆情报告,夸你应对专业。新项目考虑下?”
季声回复:“剧本发我看看。”
他起身改论文——为体验角色报的社会学课程期末作业,论题是《舆论场中的符号暴力》。窗外启明星亮起,像枚钉在夜幕上的图钉。
有些路注定独行,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