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刘子·九流》:杂者,孔甲、尉缭、尸佼、淮南之类也。明阴阳、通道德、兼儒墨、合名法、苞纵横、纳农植,触类取与,不拘一绪,然而薄者,则芜秽蔓衍,无所系心也。
儒家民本礼治,道家天人合一,法家严刑峻法,墨家兼爱万民,名家循名责实,农家重农务时,但杂家是融汇百家学说,给统治者提供一条治国思路,像是贞观群臣共同编撰的《群书治要》,容纳了儒,法,道,兵,杂五家学说,博彩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被新旧《唐书》定位为杂家。但杂家没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单纯的摘抄汇总,梳理整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好的坏的一并写进去,不求其本, 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
“杂家”最早出自于《史记·韩长孺列传》: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如今《汉志》现存杂家书目有辑本《尸子》、《淮南子》(亦名《淮南鸿烈集》、《淮南内》)和《吕氏春秋》(亦名《吕览》),南朝齐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为此三本书作出点评,反倒是南朝西梁元帝、“金楼子”萧绎批评吕不韦和刘安找门客代笔、坐享其成果,还不如自己亲力亲为,主动搜集资料汇编成书。
淮南鸿烈由来 《西京杂记》:淮南王安着《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皆挟风霜」,扬子云以为一出一入。
《文心雕龙·诸子》
(1)评《尸子》:尸佼兼总于杂术;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
(2)评《吕氏春秋》:吕氏鉴远而体周。
(3)评《淮南子》:淮南泛采而文丽。
《金楼子·序》: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
那么,笔者根据现有史料进行归纳总结,呈现给读者客观真实的先秦杂家诸子图谱,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下!
(1)孔甲《盘盂》 注: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按照刘歆《七略》记载,著有《盘盂》的“孔甲”是上古时代“人文始祖”黄帝的史官和老师之一。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他与当时的仓颉、沮诵﹑隶首,并称“四史”,其中仓颉、沮诵担任左史,见鸟兽足迹来创造文字,隶首据说是会计之祖,创造算盘,而孔甲则黄帝言行书写在盘盂上,告诫后世,也就是后来的文体——铭,最具代表性的铭文莫过于刘禹锡的《陋室铭》。
黄帝老师 皇甫谧《帝王本纪》: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其余知天、规纪、地典、力牧、常先、封胡、孔甲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
刘歆《七略》:盘盂书者,其传言孔甲为之。孔甲,黄帝之史也,书盘盂中,为诫法,或於鼎,名曰铭。
黄帝四史 皇甫谧《帝王世纪》、王应麟 《小学绀珠·四史》:“ 沮诵 、苍颉 、隶首 、孔甲 ,黄帝四史官。”
仓颉造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东晋葛洪《抱朴子》:隶首不能计其多少,离朱不能察其髣髴。
最早的读者是西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少年时曾拜读此书,而后的应劭、孟康读过该书的残卷,做出各自的点评,最后亡佚。
《史记》、《汉书》:(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皇后贤之。
应劭注《汉书集解音义》:黄帝史孔甲所作铭也。凡二十九篇,书《盘盂》中,所为法戒。诸书,诸子文书也。
孟康《汉书音义》: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杂家书,兼儒墨名法者也。
(2)《大禹》 注: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大禹》跟阴阳家《黄帝泰素》、道家《力牧》《伊尹》、农家《神农》、小说家《务成子》、兵形势家《蚩尤》、兵阴阳家《黄帝》《风后》《封胡》等属于假托之作,是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汇聚而成的著作,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淮南子·修务训》的说法: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假托“黄帝”、“神农”这类大IP让当时尊古贱今的世俗人相信这些书籍来自古代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树”,在古代社会是一种潮流,例如托名“黄帝”著作甚多,例如道家《四经》《黄帝铭》、医经家《内外径》、兵阴阳《兵法》、杂占《长柳占梦》等。但其实两汉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则反对这种尊古贱今思维,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非开倒车,如果依据坚守这种思潮,会阻碍到社会的发挥和诗歌文学的创作。
《淮南子·修务训》:今取新圣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
桓谭《新论》: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老子,其心玄远而与道合,若遇上好事,必以《太玄》次《五经》也。
王充《论衡·案书》: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大禹作为上古三圣人之一,墨家推崇的偶像,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之美德,话语散见于《墨子》、贾谊《新书》和《逸周书》孔晁注,侧重于“德政”、“环保”、“赈灾”。
《新书》: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
《逸周书·大聚篇》: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
《墨子·兼爱下》: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疑当作群邦诸君以征有苗。
《逸周书·文传篇》引《夏箴》: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与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无日矣。
《逸周书·文传篇》引《开望》:土广无守,可袭伐。土狭无食,可围竭。二祸之来,不称之灾。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3)由余
由余,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十过》,而关于其身世介绍则在《史记·秦本纪》,祖先原本是晋国人,不得不入戎狄部落,会说山西话(春秋时晋国国都多在山西),为何背井离乡太史公这里没说明,推测由余祖先经历过参与过震惊天下的晋国曲沃代翼——“以小宗取代大宗”这种破坏西周宗法制下的恶性事件,要么晋国翼城一脉,要么是曲沃桓庄之族,总之在遭到沉重打下,由余一脉逃亡戎狄,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手段成为戎王重臣。
《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实服。尧禅天下,虞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旒九,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遣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余请期,以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遣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几不迁,牛马半死。由余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以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史记·秦本纪》: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
当时的秦穆公嬴任好,虽在王官之战中取得胜利,一雪崤之战耻辱,但考虑到国力与当时的霸主晋国相差甚远,于是调整战略规划,准备把目光投向西戎,恰逢戎王派遣熟悉中原的由余作为特使前去拜访,此次会面由余高谈阔论,让秦穆公意识到他是个极其重要的人才,《吕氏春秋》里秦穆公想要说服加入但遭到由余拒绝,于是向“预言家”蹇叔和内史廖(《韩诗外传》姓王,《说苑》则是王子廖)求教,最终定下了计策,往戎王处赠送美女宝马,迷惑心智,最终导致由余苦劝无果,投奔秦穆公,成为上卿,为秦穆公制定西进策略,一举征服西戎十二国(一说是西戎八国)。战国后期还未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列举五位对秦穆公有杰出贡献的人里就有由余。
收服由余,征服西戎
(1)《吕氏春秋·不苟》: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淆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2)韩婴《韩诗外传》:昔戎将由余使秦。秦缪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缪公然之。于是告内史王缪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余、圣人也,将奈之何?」王缪曰:「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尝见中国之声色也,君其遗之女乐,以淫其志,乱其政,其臣下必疏,因为由余请缓期,使其君臣有间,然后可图。」缪公曰:「善。」乃使王缪以女乐二列遗戎王,为由余请期,戎王大悦,许之。于是张酒听乐,日夜不休,终岁淫纵,卒马多死。由余归,数谏不听,去,之秦,秦公子迎,拜之上卿。遂并国十二,辟地千里。
(3)《秦本纪》: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於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於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虓,而後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於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4)《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李斯举例 《谏逐客书》: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
由余的著作除了杂家三篇,还有两篇兵形势家《繇叙》(《七略》称《由余》),亡佚,清代辑录学家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录书》中收录辑本《由余书》一卷,根据《新书》、《韩非子》、《秦本纪》等採取,见下文。
《新书·礼》:由余曰:「干肉不腐,则左右亲。苞苴时有,筐篚时至,则群臣附。官无蔚藏,腌陈时发,则戴其上。」
《说苑·反质》: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鉼,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
(4)尸佼 注: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由于《孟荀列传》没有给这位学者立传,只知道他是楚国人。但随着刘向整理图籍并发表综合性官修书目《别录》,提及了这位学者的生平事迹,此人是晋国人(注意:战国时魏国在《韩非子·说林上》叫晋国),在魏惠王期间与魏国国相公叔痤门客商鞅是旧相识,一同来到秦孝公主持下的秦国后担任商鞅门客,商鞅主持的变法过程中尸佼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其出谋划策,直到亲惠文王即位,商鞅车裂,尸佼怕被清算逃亡蜀国,开宗立派,直到去世,留下《尸子》一书。
《别录》: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
《韩非子·说林上》: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尸佼的学术特点按照《文心雕龙·诸子》刘勰点评为“兼总于杂术”,而在最早之前的《孙卿书录》中则简明扼要地评尸佼“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关于《尸子》篇数和具体内容,考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可知,尸佼著书,“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之后的《群书治要》、马总《意林》、《艺文类聚》等唐代类书论述征用,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在清代辑录学家汪继培、孙星衍的收集下,在嘉庆年间辑刻为现通行本《尸子》。
李贤注《后汉书》:尸子,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鞅谋计,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恐并诛,乃亡逃入蜀,作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
尸佼提出宇宙观是精切而简明,认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同时《群书治要·尸子》里有个不亚于荀子开篇《劝学》的学问之说。
《群书治要·尸子》《劝学》(节选)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茧舍而不治则腐蠹,使红女缲之为美锦,大君朝而服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子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
夫学,譬之犹砺也。夫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于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砥砺其剑而弗知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夫子曰:“车唯恐地之不坚也,舟唯恐水之不深也。”有其器,则以人之难为易。夫道,以人之难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然则爱与恶,其于成孝无择也。史鳅曰:“君,亲而近之,至敬以逊貌,而疏之,敬无怨。”然则亲与疏,其于成忠无择也。孔子曰:“自娱于檃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废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然则兴与废,其于成善无择也。屈侯附曰:“贤者易知也,观其富之所分,达之所进,穷之所不取。”然则穷与达,其于成贤无择也。是故爱恶、亲疏、废兴、穷达,皆可以成义,有其器也。
(5)吕不韦
吕不韦作为战国末期从商贾之人转型为一国之相,不愧为“奇人”。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为阳翟(河南禹州)人,因资助在赵国当质子的赢异人(归国后认华阳夫人为母,更名为子楚,),斥巨资协助其登上秦王位,是为秦庄襄王,又献上姬妾赵氏,诞下嬴政(亦名赵政)。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任秦相,拜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王子楚病逝,即位的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但已是太后的赵姬依旧跟吕不韦来往密切,为了保住相位吕不韦从门客中找到一个叫嫪毐的奇人,谨献给赵姬,未曾想事态失控,最终被嬴政免去相位,却因为各国宾客使者到吕不韦家往来,嬴政写信指责吕不韦并将其流放至蜀地,害怕清算吕不韦选择饮鸩了却一生,留下了《吕氏春秋》这一奇书。
《吕氏春秋》的创作是受当时战国养士之风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身为商人的吕不韦有样学样,招揽四海富有文学之士给他们优厚待遇,命令门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汇集成册,共有八览、六论、十二纪,还把书的内容写进布匹里昭告在咸阳城门,邀请天下有识之士若能挑出书中毛病则可拿到一千金,结果无人作答。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不韦的事迹还需结合另一本奇书《战国策》来读,因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除了实地考察,还查阅书籍和档案,以及收集民间歌谣而成。书籍方面如《楚汉春秋》、《国语》、《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等,档案方面则在《太史公自序》云: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亦云: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同时关于吕不韦的门客,其实除了熟知的嫪毐,还有“仓鼠哲学家”李斯以及文武双全却不受赵王重视的司空马。这里笔者罗列一下《战国策》吕不韦事迹的相关资料,以方便大家阅读《史记》时可以对照。
《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文信侯欲攻赵》、《文信侯出走》
《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
《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
《战国策·赵四》:《秦召春平君》
门客李斯 《史记·李斯列传》: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