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有关少年成长的故事,我准备了整整一年,成稿用时102天。
这一百天里,我曾背着父母熬过很多个将近凌晨两点的夜。于是那段时间身体很差,经常性地头疼头晕,体力不支,胸腔疼痛。甚至于某天清晨起来补作业时,心脏疼得快要喘不过气。
见笑了。这部用睡眠和健康换来的作品,是如此生疏和笨拙。
以至于我觉得,它对不起自己身体上的疼痛。
当然,成就这部拙作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是对年少青春的热忱,和对山城少年们的笃爱,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热爱,还有对生活的和对生命的体悟。
山城是我的第二个家。不仅仅是因为在我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关于它的记忆,更是因为爱。
我第一次去重庆是在两岁时,山城使我染上了睡眠前烦闷发火的陋习,这个习惯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后来几次去重庆,坐了渝北到南岸的长江索道,走过早上八点空空荡荡的街,吃过凌晨六点就卖完了的小面和豌杂面,乘过嘉陵江上傍晚的行船,也在山城哭过、笑过、奔跑过、热爱过。
于是这些经历被我一次又一次写进故事里,成为一个个俗套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如何定义家乡?这里该是我扎根生长的地方,也同样该是我承载热爱和心跳的地。山城对于我来说,就是如此。
对于山城的少年,怪我太自私,既想让他们的爱可以经历情窦初开的莽撞,又想让他们长相厮守陪伴彼此一辈子。
十六周的故事,既是少年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我们的故事。
有关这个故事的体裁,我有些难以定性。它像是从我设想的少年的全部经历中截取了很多很多细碎的片段,于是它就显得有失连贯,甚至有伤逻辑。烦劳读者体谅,多多海涵。
最后的最后,愿你们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汲取生活必要的勇气,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宋耀辰
甲辰年二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