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四年
交税粮的小推车络绎不绝,百姓排着队将自己的粮食推入粮仓。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来今年能过个好年。
官仓的账册堆满了大司农衙门的桌案,林依依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唇角微扬。
“北地三州红薯丰收,较往年麦粟增产五倍;江南水田引种占城稻,一年两熟已成;陇西试种玉米,虽不及红薯高产,但耐旱抗风,山地产量翻番……”户部主事飞快的拨动着算盘个,脸上也是越来越激动,统账多年,他还从未见如此丰年。
“今年只是一个开始。”
林依依笑着合上册子,望向窗外——官道上一队队牛车正满载粮食驶向各地常平仓。粮车吱呀声中,隐约能听见农人哼唱新编的俚曲:
“林公轮椅转啊转,转得荒地产金瓜。玄铁犁头翻啊翻,翻出粮山比天高……”
侍从忍笑:“大人,这曲子都传到京城了。”
林依依摇头轻笑,忽见一骑快马冲入衙门。马上驿卒滚鞍而下,高举漆筒:"急报!南疆呈献新种,说是叫——马铃薯!"
林依依激动得紧握轮椅,仿佛下一秒,就能从轮椅上站起来。
“大人,当心。”水月扶着将要倒地的林依依。
“抬我去紫宸殿,我要马上见君上。”
“是。”四名护卫抬起轮椅,快步向紫宸殿而去。
紫宸殿内,萧凌辰捏着灰扑扑的块茎皱眉:“这土疙瘩真能吃?”
南疆使者慌忙跪下:“陛下明鉴!此物烤熟后绵软如糕,我族称它'地苹果'!”
“君上,司农大人来了。”
“马铃薯在哪,快给我看看。”林依依顾不上行礼,此时她眼里只有马铃薯。
立马有内侍将马铃薯双手递给林依依。
林依依转动轮椅近前,竟直接拔下发簪刺入块茎。在群臣惊呼中,她嗅了嗅簪尖:"无毒,淀粉足。"
林依依又问了几个南疆使臣问题,得知此物可在高山雪地存活,立马双眼放光,“君上,高山寒冷,此物既能在高山生存,证明此物抗寒,可在背地试种。”
工部侍郎突然出列:“陛下!臣请先试种皇庄!”
“不可!”林依依轮椅猛地前移半尺,“新种推广贵在神速,当直发边州!”
萧凌辰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臣子,忽然将块茎一掰为二:“皇庄试种,边州同播——林卿亲自去教。”
北疆的春日依然寒风刺骨。林依依裹着狐裘,看农人们将切块的马铃薯埋入土里。
“大人,这能活?”老农愁眉不展。
她指向轮椅后挂的竹筒:“每块芽眼蘸此药水,可防霉腐。上面盖上枯草,可以保温。”药水是她与太医署连夜配的草木灰汁。
十日后,当第一株嫩芽破土时,整个北疆轰动了。秋收时节的马铃薯田里,萧凌钏带着边军帮忙挖薯,一镐下去带出七八个拳头大的块茎。少年将军举着沾泥的马铃薯大笑:“司农大人,这够全军吃半月!”
林依依满意点点头,“注意储存方法,若是土豆发芽,表皮发绿就不要食用,挑出来做种子。发芽发绿后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毒素保护自己。”
“是,我们会严格按照大人的要求储藏。”
永和五年的谷雨典礼上,萧凌辰亲手将青穗插进林依依轮椅的鎏金纹饰中。这是上古神农氏的旧礼,向来只有天子能受。
群臣变色间,皇帝已朗声道:“大司农林依依,教天下饱食——当受此穗!”
典礼后,君臣二人登临社稷坛。萧凌辰忽然问:“还记得当年御前三问吗?”
林依依抚过轮椅扶手的青铜规尺:“君舟民水,臣为樯橹。”
“如今再加一问。”萧凌辰指向远方金黄的麦田,“何为盛世?”
麦浪中,几个孩童正追逐嬉戏,腰间系着鼓城书院特制的算袋,里头装着炒熟的南瓜子——这是官学给蒙童的束脩。
林依依轻笑:“盛世,就是让这些孩子以为,饿肚子是古书里的传说。”
风过麦田,掀起一片金色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