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综影视:娇软堪折枝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七日连更  又软又娇     

第143章甄嬛传李卿卿143 会员加更

综影视:娇软堪折枝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这里从兴京到吉林的地方几乎没有路,地势低洼积水,到处是黑色的土壤和飘落的枯叶,积雪不等旧雪化新雪又下了,渐渐地,这些地方积累成淤泥。深的地方有二三尺,浅的地方也有一尺多深。

两座山之间的积水形成了水泡子并不流淌。水色如铁锈一样,溅到身上就变成了红色。当地人称这种水叫红锈水。

山谷中,沉积下来的水成了水塘,积累的荒草凝聚成尘土,积累的尘土又生长出水草。新生的草浮在水面上,腐烂成泥的草沉入污泥中。

这些草的根系互相盘缠纠结,变成了一个个草墩子。马蹄踏在草墩子上边就陷不下去,踏偏了就陷进水中。所以,人只能下马步行,以避免摔落马下。当地人把这种草墩子叫塔头。

凡是有东北山区生活经历的人应该都知道吧(我也不是很确定),高士奇所说的这地方就是水草甸子,其实就是湿润的沼泽地。没有山区生活经历的人,可以看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录片时所过的“草地”,就知道怎么样了。

这个路其实真的也不好走。来回用了三个月,其实也算是挺快的速度了。

在这样的深山密林中,就算是修了皇帝御道,可是七万人的车马碾压,加之随行牲口的反复践踏后,这条路最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说得很实在,根据当时的情况去记录下来的,沿途任何城镇,也无法安顿这么大的人群住宿,更无法保证饮食供应。

而且前进的道路多是通过山岳丛林和山谷,所以一切一切的需用品,都必须随着这支队伍一同运输。

因而,无数的车辆、骆驼、骡、马,有的抄近道先走,有的就跟在东巡队伍的后面。那些运送帐篷、寝具,食具以及生活用品的车辆等等,随同这东巡旅行的巨大行列,根本无法分辨谁是谁,最后竟然都混成一个队伍了。

南怀仁还记载了,那些朝廷的显贵们怕牲口累,每天都要不断地换乘着他们的坐骑。皇帝用的,王爷们用的驮马,也都需要许多兵士牵着。

这些人和牲畜混合到一起疲疲踏踏地走着。“还有准备屠宰的牛群、羊群和猪群也一齐在两旁被驱赶著前进。”

在南怀仁看来,这条皇帝御道上,车轮声,马蹄声,牛哞马嘶猪嗷羊咩,加上人们的吆喝声,嘈杂而喧嚣。

现在想想,南怀仁说的那些早就为康熙东巡修筑好的光溜溜的平坦坦的“皇帝御道”,遭遇了这么多人,这么多牲口的践踏,会是什么样子呢?

绝对是在破坏草地。就跟现在破坏耕地,占地建路是违法的哦,没有国家政策允许是不能乱占用耕地的。

南怀仁说:“虽然这一切都和后妃们要经由的道路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但是这车、人、兽相掺杂的不间断的大群,还是闹得尘埃云起。”

这还不够,南怀仁还偏要形容一下那种尘土飞扬中的感觉:“我们如同前进于无边际的云雾中,风从迎面或是倒面吹过来时,十五步到二十步远的地方,竟至什么也分辨不清。”

南怀仁大概害怕后人不了解这样的情形,补充了一些:“就是这般,这样的次序,我们约三个月间,几乎一日不停地向东方走了一千哩,并且用了同样的时间回来的。”

其实就是在赶路,赶路的人都是风尘仆仆的。累的很。

跟着康熙出巡吉林,竟然这么艰难,困苦累人。

康熙真得很了不得了!

一样的长途跋涉,一样的鞍马劳顿,他还要考虑如何沿途行围狩猎,如何在猎阵中一马当先地弯弓搭箭射猎猛兽,以显耀皇帝的神勇;如何安排军国大事,以免顾此失彼;如何到达吉林乌拉封禅(shàn)长白山,以凸显自己“君权神授”。

如何探察沿途的民情风俗,以掌握民意。如何检阅吉林船厂和吉林水师,以壮吾朝军威。

如何部署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地的军事防务,以准备成功收复雅克萨。

如何检查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皇贡情况,以保证皇室供应等等,可谓宵衣旰(gàn)食,日理万机。

根据时间,还有七万人的行迹可以断定,从北京到吉林的“皇帝御道”,早已经被这七万人加之无数的牲畜践踏和车轮碾压得稀巴烂了。回京时人困马乏,道路将更加难行。

回来的路都是泥泞有坑难行。

南怀仁的《鞑靼旅行记》记录:回程时,本来已经被践踏得稀巴烂的皇帝御道,经历了最近几天春雨,变得更加难行。“

所谓的道路,均已不能通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峡谷都成滔滔激流,原有的桥梁全部冲毁”。

再看看,那低洼处的田园,已经变成了泥泞的池塘。骆驼以及其它用以驮载的骡马驴等牲畜,满驮着旅行的用具,在泥泞中呼呼喘息着,疲惫地跋涉着。“道路上,倒毙的畜类尸体,横躺竖卧,累累皆是,不仅有归途的,还有来时的。”

仅仅倒毙于路途中的牲口尸体,就已经惨不忍睹了,可南怀仁还说,更可怕的是“我们带来的粮食所剩不多,由于粮食的缺乏,人们的精神和体力都受到了影响。”

此时,牲畜已经十分羸弱,凡是骑马的人,大多数都得下来牵着走。赶家畜的人们,也不得不在途中停留几天,就地放牧,以便让这些畜生恢复体力。

此外,还有许多人骑的马死掉了,或者丢掉了。他们无奈,只好步行。道路本来就践踏坏了,加之被雨水的浸泡,更加难行。

《鞑靼旅行记》记载,康熙只好“派了许多人先行,砍伐树木和树丛开辟道路。即使如此,还是天亮前已出发的几千骑马的人和车辆拥挤在道上无法前进。”南怀仁说,“皇帝,太子,皇子阿哥以及全体贵戚,还不得不常常在泥水中健步前进。”

没有办法,大家都要下来走,连马车都不好走,这样更加拖着,行程的效率更加低下了。

还不如步行走的快一些。

南怀仁在他的小本本上记着,每每行走在溪谷之间狭窄小道或是桥梁上,一旦皇帝及身边的几个人通过之后,便会发生争抢道路的喧嚷甚至是厮打格斗,许多人被摔倒在泥中,或者被推入泥沼之中。

哈哈真的很好笑。

感觉康熙都会很嫌弃他们。因为走个路,还要打架争斗,有点丢脸。

主要是打赢的人还好,打输了掉进泥地里还滚得一身泥脏兮兮的。

康熙这个人,他有洁癖,真的会很嫌弃他们的样子。

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还意味深长地说:“此次鞑靼之行,特别是东部旅程的艰难辛苦,在宫廷中三十多年的人都说,这样事还是第一遭。”

南怀仁说的“鞑靼之行”,就是专指康熙东巡吉林之旅。

鞑靼,是中国古代对北方人的总称。南怀仁此文所说的鞑靼,就是指北方土著人居住的吉林地域。

南怀仁的《鞑靼旅行记》,看完之后挺有意思的,他写的这些有点像日记一样。记录东巡,其仗势之大,壮观,巍峨。让人惊叹。

康熙东巡的态度,也让他很佩服。

从南怀仁的角度去了解康熙,维度战记一样。可有趣了。

上一章 第142章甄嬛传李卿卿142 综影视:娇软堪折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44章甄嬛传李卿卿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