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闲话人间
本书标签: 现代 

孤独

闲话人间

前两天人称毒舌大师的叔本华的书《孤独是人生常态》到了,因为在看《我的阿勒泰》,就没有立马看。昨天看完了李娟的书,今天上午就拆开闻名已久的这本叔本华的书了。

以前初听书名,一直以为是偏鸡汤文的书(毕竟很多类似这种书名的确实是鸡汤书居多)。今天仔细一看封面,才发现应该没那么简单。封面写: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做自己可能孤独,却能避免庸俗。

这句话言简意赅,让我醍醐灌顶。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很喜欢给自己和他人戴上一条枷锁,要生活在所谓的正规上。它可能是做个乖孩子,做个合群的人,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到了年纪男人要娶妻、女人要嫁人,结婚了要快快地要个孩子……一代复一代,好像很合理,但细想,却觉得很麻木。

有很多的年轻人自己都没活明白呢,就早早地做了父亲和母亲,然后再糊糊涂涂地养家糊口,操持家务,就像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这样有点像上了发条一样的麻木生活,真的是上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吗(如果真有老天奶的话)?

封面这句话我不确定是不是叔本华本人所说(因为我还没看正文),但它至少给我一个提醒,人生是旷野,而不是什么所谓的轨道,我想往左往右往前往后甚至呆在原地,那都是我的自由。

一句轨道,扼杀了多少种生活和个性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一直说,要有包容性,却总是在出现不同之时想要排除异己,真的是虚伪而至可笑。

封面这一句话就可以卸下人许多的沉重心理负担,我们每个人,其实一直以来都活得太沉重了,被很多没必要的所谓道德和伦理所束缚,而无法真正去拥抱自己本来可以获得的幸福生活。

翻开书本,是带着插画的文字。一页只有一段话,都是很精华的思想。文字里表达,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插画是很明亮的随意的画风,确实有一种辽阔又自由的感觉,有一个独身的青年置身于大块草地的中间,脸上发着朦胧的光,给人很自由明亮的感觉,与这段文字很契合。

说说今天看这本书的直接体会吧,那就是大师不愧是大师,这根本不是什么鸡汤书,而是直抵人心的自我觉察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平常看书的速度是,30-40页每30分钟,今天我看这本书,得反复琢磨他书里的意思,并且会时不时引起自己的思考,所以我花了三十分钟才看了包括插画文字在内不到十五页的篇幅。这样的直观描述应该能体现一些它的艰深之处吧。

接下来我很愿意说说今天的醍醐灌顶的收获,一共有以下三点,我将会分点阐述。

第一点,一个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从外界获得的,而是来自于他自己。

我们一直有个误区,我自己尤其是,那就是以为别人是带给我们幸福的源泉,纠结于家人朋友或者爱人是不是爱我们。

其实,真正能带给我们幸福的人,是我们自己。因为别人无法明白你内心真正所想,也无法和你百分百契合或者合拍,你很多时候会由于共鸣的不够而深感苦恼。但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自己给自己平静与快乐,这一切就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明白了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掌控权达到了顶峰,心里豁然开朗,再也不用去巴巴地求他人的认可,把自己的心情和价值感掌握在别人的口中了。

第二点,我明白了两个底层逻辑:人们对生的热爱不是因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而是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对社会交往的热爱,不是对社会本身的热爱,而是对孤独的恐惧。后者其实早有一句话概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但我今天想到这句话,遗憾地发现,大多数人只做到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能直面孤独甚至享受孤独的人少之又少。

明白了这两个逻辑之后,我突然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去和其他人相处根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更应该花时间去和自己相处,因为我们才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本应该最能认可自己的人,那么又何必去向别人求不一定能得到的认可甚至不时的恶意呢?

我明白的第三个点是,一个人如果无法享受独处,那说明他宁愿忍受别人也忍受不了自己。他忍受不了自己本性里的单调,宁愿去妥协他人、迁就他人。但是,叔本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知道,其实独处才是最安全、最自由的。因为与他人相处,不仅有许多的拘束,还会有很多的烦恼甚至危险。而我们是知道自己本性如何的,也能知道自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这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事。

这一点让我知道,有些关系不必去发展,即使有亲密关系,也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不能太过亲近,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天明白的这三个点,让我觉得心里轻松了不少,减少了很多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心情,也让我更肯定自己看书的付出时光,那种愉悦感是任何低级感官刺激都比不了的。叔本华真不愧是大师,任何学到的一点都可以让人受益匪浅,希望自己继续挖掘这本书里的思想金子。

上一章 生活!生活! 闲话人间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世界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