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叔本华的《孤独是人生常态》,明白了几件和阅读有关的事情,分享给大家。
第一件,我明白了,阅读本身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若有人终日埋于阅读,而不与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联系,那么这样的阅读是很有害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杨绛先生谈过的阅读的简朴又深刻的正确方法或者说意义:阅读的意义大概就是用阅读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感去阅读。而如果一个人只是像古话中说的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么阅读,不是提升他精神品格的帮手,而是把他变成一个只会读不会思考的坏东西。当然,这本身与书籍无关,而与个人的认知和阅读模式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只会阅读,却不进入实际的生活,那么阅读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制掣,而绝不是一种助益。很多事情,如果不掌握度,即使从一开始是多么美好的事物,也会转到它的另一面去。阅读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你一味地做好人,不懂得适时捍卫自己的权利,你最终不仅不会被人感激,甚至会被人背后捅刀。
第二件事,我知道了世界上的好书其实并不是那么多,更多的是一些为了挣钱而写的快餐书,不仅不会有任何的文学价值,还可能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要找到好书去读,虽不是多么难的事,却也绝不算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说,真正的好书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的。那些流传久远甚至历久弥新的作品,才是值得我们多去阅读的东西。
当然,书里也提到,我们不能太多地阅读经典的作品;也要读读不好的书,让我们明白哪些不该踩的坑是不能去踩的。前者的原因我不是太明白,但我猜应该是怕读者失去对书的好坏的判断力吧——读的都是好书,就觉得也就那么回事。但若是适当读一些很糟糕的作品,就能知道那些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真诚难得。在文学界,不是为读者掏出钱来买书而写作的作家,已经是凤毛麟角。不光是作家本人,编辑、出版社都在为这个功利的理由拼命努力着。在有些人的眼里,文学与我无关,我要的,只是享受有钱的快乐。我不是批判任何一种心态或者生活方式,只是对于文学的落魄感到心痛。就像书里说的一样,这个世界经典的好作品寥寥无几,更多的是短暂时间内就被代替的坏作品。文学作品百花齐放的情景,不知道在何时才能重返文学界。
在我们的周边,总有一些人依然坚持纸质阅读,依然坚持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本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论从哪个层面讲,这样的做法总是没有什么差错,甚至大有帮助。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持阅读和思考,这两件事,我坚信,可以让我受益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