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馆的公告栏前围了圈人,宋钰挤在最前面,目光落在“布达佩斯站参赛名单”上——她的名字印在女子单打和双打列表里,字迹清晰,连呼吸都跟着顿了半拍。旁边的孙颖莎拍着她的肩膀欢呼:“钰姐!你入选了!太好了!咱们能一起去布达佩斯打比赛了!”
宋钰转头,正好对上樊振东的目光——他站在人群外,手里还攥着刚练完球的球拍,胶面沾着点白色球印,眼神亮了亮,却又很快垂了垂,走上前先朝她笑:“恭喜啊,小钰,总算能去打外战了。”
“你呢?”宋钰看着名单上没出现“樊振东”的名字,心里沉了沉,“你没入选吗?”
樊振东挠了挠头,把球拍往身后藏了藏,声音轻了点:“嗯,教练组说让我留守集训,补补反手衔接的短板,下次再跟你一起出去打比赛。”他怕她担心,赶紧补充,“没事,留守也能练得挺好,王皓指导说帮我针对性磨战术,等你回来,我肯定能跟你配合得更顺。”
周围的队员渐渐散开,丁宁走过来,拍了拍宋钰的肩膀:“能入选不容易,好好准备,到了布达佩斯注意适应场地,有问题随时跟我们说。”刘诗雯则拉着樊振东的胳膊,笑着说:“留守也别偷懒啊,等小钰拿了成绩回来,你要是没练出进步,可得请她吃大餐赔罪。”
接下来的几天,训练馆里分成了两拨节奏——宋钰跟着参赛队练适应性战术,从发球旋转到双打配合,每天都对着布达佩斯场馆的视频磨细节;樊振东则留在集训组,跟着王皓练反手衔接,球台边的训练计划贴了满满一张,连休息时都在琢磨接发球的角度。
出发前一天晚上,训练馆只剩他们俩。宋钰收拾着行李箱,把队服、球拍、护腕一一叠好,樊振东坐在旁边,手里攥着个新的护肩——是他特意让器材室定制的,跟宋钰平时用的款式一样,只是加了层薄绒,“布达佩斯晚上凉,你肩伤刚好,别冻着,这个护肩带着,训练和比赛都能穿。”
宋钰接过护肩,指尖触到布料的温度,心里暖乎乎的:“你留守集训也别太累,反手练累了就歇会儿,别跟上次似的硬撑着加练,我每天给你发消息说比赛情况。”
“好。”樊振东点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递到她手里——封面写着“布达佩斯注意事项”,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字:“女子单打对手的球路特点,我跟王皓指导一起整理的;双打配合的小技巧,龙哥和许昕哥教的,你比赛前翻一翻。”他顿了顿,又补充,“还有,那边的餐厅推荐,我问了去过的队员,你别总吃泡面,记得多吃点蛋白质,保持体力。”
宋钰翻开本子,每一页都记得认真,连“场馆更衣室右转有热水”“赛前热身要多活动脚踝”这种细碎的小事都写着,眼眶忍不住发热:“你怎么记了这么多?”
“怕你忘啊。”樊振东挠了挠耳尖,声音有点软,“你第一次去布达佩斯,我又不能跟着,多记点,你就少操点心思,专心打比赛。”他看着她的行李箱,又伸手把里面的护腕往旁边挪了挪,“护腕别压着,明天比赛前戴的时候舒服点;球拍套我帮你检查过了,拉链没坏,别像上次似的把球拍露在外面。”
第二天清晨,队车停在训练馆门口。宋钰拎着行李箱,樊振东帮她把沉重的战术包扛在肩上,一路送到车边。孙颖莎和王曼昱已经在车上等着,朝他们挥手:“钰姐!快上车啦!再不走要赶不上飞机了!”
宋钰接过战术包,却没立刻上车,伸手抱了抱樊振东——动作轻,却很实在,“我会好好打比赛,你也好好集训,等我回来,咱们一起练混双。”
樊振东的耳朵瞬间红了,抬手拍了拍她的后背,声音比平时沉了点:“嗯,好好打,别紧张,不管输赢,我都在集训队等你回来。要是打累了,就给我发消息,我随时都在。”
队车缓缓开动,宋钰趴在车窗边,看着樊振东站在原地,手里还攥着她刚才落下的钥匙扣——是个小小的乒乓球造型,他举着钥匙扣朝她挥手,身影越来越小,却一直站在原地没动。
训练馆里,樊振东握着球拍站在球台前,王皓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看了,好好练,等她回来,让她看看你的进步。”樊振东点头,盯着球台,发球的力度比平时更稳——他知道,只有把反手练扎实,把战术磨熟练,等宋钰从布达佩斯回来,才能真的跟她一起站在赛场上,不拖她的后腿,也不辜负她临走时的那句“一起练混双”。
而千里之外的飞机上,宋钰摸着口袋里的小本子,封面被她攥得有点皱,却还是忍不住翻开——第一页最下面,樊振东用小字写着:“小钰,你比自己想的更厉害,大胆打,我在这儿等你赢球的消息。”她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的紧张淡了不少,只想着:好好比赛,早点回来,跟那个留守集训的人,一起把混双的配合练得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