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生日那天,我在演唱会内场举起灯牌时,忽然看清舞台中央那个穿白衬衫的少年眼角的泪。他对着台下数万人鞠躬,声音带着哭腔:“谢谢你们陪我走过籍籍无名的三年。”那一刻,我手里的应援棒忽然发烫,像握住了三年来自己悄悄长大的秘密。
第一次在视频里见到他时,我还是个总考班级中游的初二学生。他站在选秀节目的初舞台上,抱着吉他唱原创歌曲,琴弦突然断了一根。男孩没慌,笑着把断弦缠在琴颈上:“没关系,剩下的五根也能讲故事。”那首关于梦想和笨拙坚持的歌,像颗石子投进我混沌的青春期,泛起圈圈涟漪。
那时的我,成绩不上不下,对未来没什么想法,每天应付着作业,周末窝在房间里刷手机。他成了我灰色生活里的光——我追着看他的每一期节目,看他在练习室练到凌晨,看他因为发音不准对着镜子反复纠正,看他被导师批评后躲在楼梯间偷偷抹眼泪,转脸又笑着说“我可以”。
有天深夜,我对着一道数学题发呆,屏幕里弹出他的直播。镜头里的他刚结束训练,额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手里拿着单词本:“今天也要和大家一起进步呀,我背五十个单词,你们也去做一件该做的事好不好?”我鬼使神差地关掉直播,重新拿起笔。那道函数题最终做了四十分钟,当解出答案的那一刻,窗外的月光好像都亮了些。
从那天起,我有了个奇怪的习惯:他练舞我刷题,他背单词我背古诗文,他在舞台上发光时,我在试卷上写下一个个工整的答案。我把他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右上角,旁边写着他说过的话:“努力不是为了被看见,是为了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初三下学期的模考,我的名次第一次冲进前二十。班主任找我谈话,惊讶于我的变化:“你好像突然就开窍了。”我没说,是那个遥远的少年,让我明白努力本身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我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周末泡在图书馆,甚至会为了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早起半小时。曾经觉得难熬的日子,因为有了“和他一起进步”的约定,变得有了奔头。
中考结束那天,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看到他官宣第一场个人演唱会的消息。票价对那时的我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我没跟爸妈要,整个暑假都在便利店做兼职。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手心都是汗,我立刻下单了内场票,仿佛握住了两个少年共同抵达的彼岸。
演唱会现场,当他唱起那首改变我人生的歌时,全场的灯牌连成星海。我站在人群里,看着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他,突然意识到:这三年,我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借着别人的光才能前行的女孩了。我学会了为目标全力以赴,学会了在挫折里咬牙坚持,学会了把遥远的榜样,变成自己脚下的力量。
散场时,我在出口看到个和曾经的我很像的小姑娘,举着灯牌哭红了眼。她妈妈无奈地说:“追星有什么用?”我想告诉她,好的追星从来不是追逐别人的光芒,而是借着那束光,让自己也变成更好的人。
回家的路上,我给闺蜜发消息:“我好像真的长大了。”屏幕那头很快回复:“是呀,你早就不是那个连数学题都要哭鼻子的小笨蛋了。”
书桌右上角的照片还在,但旁边多了张我的录取通知书。照片上的少年依旧笑着,而我知道,未来的路,我要带着这份从追光里学会的勇敢和坚持,自己走下去了。因为真正的追星,从来都是一场盛大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