暄灯照夜深,鸣蝉催暑去,以竹守清
心,树老抽新芽,活泼戏柳莺,昧··
李玉衡:“这是什么诗句?”
张绿水是朝鲜王朝中期的女性,因与燕山君(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的关系而闻名,在传统史书中常被描绘为“妖女”形象,但相关记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评判,需结合历史背景客观看待。以下是史书中提及的争议点:
1. 身份争议与宫廷上位
张绿水出身卑贱,最初是燕山君叔父齐安大君的婢女,后被燕山君纳入后宫。朝鲜王朝等级森严,她的上位被视为打破身份秩序,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批判。
2. 受宠干政的传闻
史载燕山君荒淫残暴,张绿水因受宠而获得一定影响力,被认为参与了对反对者的打压。例如,燕山君曾下令摧毁儒生聚集的书院,传统史书将此类行为部分归咎于张绿水的影响,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更多反映了后世对燕山君统治的否定。
3. 历史评价的偏见
朝鲜王朝是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对女性干预政治持严厉批判态度。张绿水的“丑事”记载多出自男性史官之手,带有强烈的性别偏见和政治立场,其真实形象可能被刻意抹黑以衬托燕山君的昏庸,而非完全客观的历史事实。
瑶光:“有之所以提起张绿水这个人,是因为她不是中原人,这首诗是出自于她的公公根据记载,张绿水最初并非正式“出嫁”,而是作为婢女侍奉朝鲜王朝的齐安大君(燕山君的叔父)。她出身卑贱,属于“贱籍”,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下,这类身份的女性难以获得正式婚姻地位,更多是依附于贵族男性的从属角色。后来她因被燕山君看中而进入宫廷,才成为其宠妃。”
李玉衡:“可是这和名为有什么关系?”
瑶光:“自古以来,无论是妖妇、妖女、妖妃这些带有贬义的称呼都来源于宫廷之中,虽然是有些不尊重人,可是想想他们干过的事情也很过分。史书记载,做为妓院最开始的创始人的管仲,他为何要开设妓院?他开设妓院的初衷不是为了他自己高兴,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原因。主流社会对女子的保护欲其实很重,在古代就连那些蛮夷也有很多以发动战争为由,强迫当时的帝王联姻。他们的初衷不是因为钱财,也不是因为其他,更多的是因为女人。”
中国历史上因为女人发动的战争的人物有貂蝉、西施、杨玉环、只有一个人物就是王昭君,昭君出塞避免了一场大的战争,也因为这个原因将匈奴一分为二,从此一蹶不振。
董卓因为貂蝉丢掉了性命,也丢了大权,吴王夫差因为西施丟掉了吴国的霸主地位,江南本来富庶,导致后来又返贫。杨玉环先后嫁给唐玄宗父子二人,又认贼为子,导致安史之乱,为此八年唐朝差点亡国。就连王昭君也是父死子继,呼韩邪单于死后又改嫁给了他的儿子复诸磊,两人生了两个女儿。
传统礼教对女性婚姻要求“从一而终”,本质上是古代农业社会结构、儒家伦理体系和性别权力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男性主导的家庭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维护父权制家庭的稳定
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男性是家庭财产的所有者和继承者,女性则被视为“附属品”。“从一而终”要求女性一生依附于丈夫,避免因再婚导致家庭财产分割、继承权混乱或血缘关系模糊。例如,丈夫去世后女性若再婚,可能带走嫁妆或引发子女归属争议,威胁父系家族的延续和财产稳定。
2. 儒家伦理的强化与性别规训
儒家思想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其中“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明确规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从一而终”被视为“贞节”的核心体现,与“忠孝”并列,成为评判女性道德的最高标准。这种规训通过礼教、舆论和法律(如明清对“节妇烈女”的表彰)不断强化,将女性的婚姻忠诚与社会道德绑定。
3. 农业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化
在小农经济中,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生育后代、操持家务,其价值被限定在家庭内部。“从一而终”能确保女性稳定承担生育和抚养责任,保障父系家族的劳动力延续。同时,限制女性再婚可减少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分配,避免对既有家庭结构的冲击。
4. 对女性权力的压制与双重标准
传统礼教对男性婚姻则相对宽松(如允许纳妾、丧偶再婚),而对女性的“贞节”要求本质上是性别权力不平等的体现。通过强调女性“从一而终”,进一步巩固男性在婚姻和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防止女性通过婚姻自主获得更多权力或资源,从而维护整个男权社会的等级秩序。
总之,“从一而终”的要求并非基于对女性的“道德关怀”,而是古代社会为维护父权制、家庭稳定和性别秩序所构建的伦理规范,带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和性别偏见。
李玉衡:“可是这和宫廷有什么关系?”
瑶光:“中国历史上因为女性发动的战争数不胜数,汉高祖刘邦因为白登之围被困,匈奴要求用女人做交换,刘邦只能让人去收买匈奴冒顿的阏氏去说服冒顿,刘邦脱困后只能和匈奴联姻,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冒顿。这种情况就连唐太宗也未能幸免,又不忍他的亲生女儿远嫁,只能选出宫女封为公主远嫁到吐蕃。西汉汉武帝因为不满被匈奴长年勒索,就派出卫青霍去病西征,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长期军事冲突中的关键战役,其核心是汉朝为反击匈奴侵扰、巩固边疆安全而发起的战略出击,本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生存空间争夺,而非单纯的“扩张”或“征服”。以下从背景、真相和意义三方面简要说明:
1. 战争背景:匈奴长期威胁与汉朝的被动反击
- 汉初,匈奴作为强大的游牧政权,控制着蒙古高原至西域的广袤地区,频繁南下侵扰汉朝边境(如掠夺人口、财物,威胁关中安全)。
- 由于汉初国力虚弱,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嫁宗室女给匈奴单于)和岁贡财物,换取暂时和平,但匈奴仍时常背约南侵,边境百姓长期受战乱之苦。
- 至汉武帝时期,汉朝经“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具备了主动反击的物质基础,反击匈奴成为巩固政权、保护边疆的必然选择。
2. 卫青、霍去病的核心战功与真相
- 卫青的战略突破:
-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设立朔方郡,成为汉朝北部边防的重要基地。
- 此后多次率军深入匈奴腹地,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削弱其主力。
- 霍去病的闪电突袭:
-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西征,击败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收复河西地区,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为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兵北伐,霍去病深入漠北,大败匈奴左贤王部,封狼居胥山(匈奴祭天圣地),将匈奴势力赶到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朝边境压力大幅缓解。
- 真相本质:
这场战争是汉朝对匈奴长期侵扰的正义反击,目的是保卫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维护边疆稳定,而非主动扩张。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行动摧毁了匈奴的南下能力,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全。
3. 历史意义:奠定汉匈力量格局与民族融合基础
- 军事上,汉朝扭转了对匈奴的被动局面,确立了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 经济上,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 长远来看,战争后部分匈奴部落内附汉朝,推动了游牧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埋下伏笔。
后世对卫青、霍去病的推崇,本质上是对他们保卫国家、安定边疆功绩的认可,而非对战争本身的歌颂。”
李玉衡:“所以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汉武帝,其实他们的想法是不想让女人远嫁,所以只能让一些人出来顶住这个压力。”
瑶光:“是的,统治阶层之所以这样子做是为了维护统治,也是彰显女性身份的关键。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有人给钱给东西,就有人不守妇道、违背一夫一妻制度,与多人发生关系而不能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