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沈千冰将自己完全沉浸到了《望川》的世界里。她不仅反复研读剧本,还找来了大量与古籍修复、历史考据、古代女性生活史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来阅读。她甚至开始学习基础的书法和绘画,不是为了技巧,而是为了体会那种笔墨与纸张接触时的微妙感觉,理解那种“意在笔先”的凝神状态。
她发现,准备《望川》的过程,与准备《春日迟迟》截然不同。陈念的力量是向外的,源于土地和劳作;而《望川》里这位修复师“林音”的力量,是向内的,源于极致的安静和对细节的掌控。她需要调动的是更精微、更内敛的表演能量。
这天晚上,她和林浩轩在家里看一部关于敦煌壁画修复的纪录片。屏幕上,修复师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面对斑驳的壁画,一坐就是一天,用近乎修行般的态度,守护着跨越千年的艺术。
沈千冰忽然按下暂停键,画面定格在一位女修复师仰头凝视壁画的侧影上。
沈千冰浩轩,你看她的眼神。
林浩轩仔细看去。那眼神里有疲惫,有专注,但更深层的,是一种近乎温柔的坚定,仿佛在与壁画中的神佛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沈千冰林音看着那些古籍时,应该也是这样的眼神。那不是在看一件物品,而是在与一个灵魂对视。
沈千冰我需要找到那种眼神。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真正从心里生长出来的。
为了找到这种状态,沈千冰在进组前,向王茗提出了一个请求——她希望剧组能为她准备一个完全仿照真实古籍修复室搭建的“准备间”,让她在不开工的时候,也能待在里面,感受那种氛围,甚至进行一些无需接触真品的、模拟性的修复练习。
王茗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她对沈千冰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创作态度早已熟悉并极为赞赏。
《望川》剧组在北方一个精心搭建的影视基地低调开机。与《春日迟迟》充满自然生机的花圃不同,这次的拍摄主场,是仿照宋代风格建造的、幽深宁静的书院和修复工坊。青砖铺地,竹帘垂落,光线透过高窗,在空气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柱,尘埃在光柱中缓缓飞舞。
沈千冰再次见到了王茗,以及剧组的大部分主创。大家相视一笑,都有种“再次同行”的默契与安心。
走进那个为她特意准备、充满樟木和旧纸气息的“准备间”,沈千冰深吸一口气,感觉一颗心瞬间沉静下来。她走到那张宽大的工作台前,上面摆放着仿制的古籍残页、各种修复工具。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冰冷的镊子、柔软的排刷,仿佛在触摸林音的灵魂。
王茗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打扰她。
沈千冰没有回头,轻声说。
沈千冰王导,我感觉……我好像回家了。
王茗的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沈千冰已经再一次,成功地踏入了角色的世界。这一次的旅程,将更加幽深,也更加接近表演艺术的本质。镜头即将再次开启,去捕捉那在极致安静下,汹涌澎湃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