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新采的茶叶带着露水的清香。白璃站在书院门口,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茶经。距离淡墨离去已经三年,书院里的茶香依旧,只是少了那个总爱在清晨泡一壶龙井的身影。
“师娘,今日的茶青已经准备好了。”年轻的茶农阿福提着竹篮走来,篮子里是新采的明前茶。
白璃回过神,微微一笑:“放在茶室吧,我稍后就去处理。”
她转身走进书院,长廊两旁挂满了淡墨生前留下的茶画。每一幅画都记录着一个茶的故事,从采青到焙火,从冲泡到品鉴。这些画如今成了学生们最珍贵的教材。
茶室里,几个学生正在练习冲泡技巧。见白璃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继续练习吧。”白璃温和地说,“记住,泡茶如做人,心要静,手要稳。”
她走到茶案前,开始处理新采的茶青。手指熟练地挑拣着茶叶,动作轻柔而专注。这是淡墨教她的第一课——对待茶叶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珍惜。
“师娘,有客人来访。”书院的门童匆匆跑来,“说是从京城来的茶商,想与书院合作。”
白璃眉头微蹙:“请他去前厅等候。”
前厅里,一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正在欣赏墙上的茶画。见白璃进来,他拱手行礼:“久闻白大家之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先生过奖了。”白璃还礼,“不知先生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在下姓李,在京经营茶铺多年。”李商人取出一份契约,“想与贵书院合作,将武夷岩茶销往京城。”
白璃接过契约,仔细翻阅。条款清晰,利益分配合理,看起来是一份不错的合作。但她总觉得有些不安——京城茶商为何突然对武夷岩茶如此感兴趣?
“李先生的诚意我心领了。”白璃合上契约,“只是书院以传承茶道为本,不便过多参与商事。”
李商人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笑道:“白大家误会了。在下并非只图利益,更是想将武夷茶文化传播到京城。”
他取出一封信:“这是京城茶文化协会的邀请函,希望白大家能前往京城,举办一场茶文化讲座。”
白璃接过邀请函,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个机会,将淡墨的茶学理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容我考虑几日。”她将邀请函收好,“三日后给先生答复。”
送走李商人,白璃独自来到后山的茶园。这里是她和淡墨共同开辟的地方,每一株茶树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微风拂过,茶香扑鼻。白璃轻抚着茶树,仿佛还能感受到淡墨的温度。
“师父,你说我该去吗?”她轻声问道,像是在与远方的故人对话。
茶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白璃忽然想起淡墨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茶道无界,香传千里。”
是啊,茶文化不应该局限在一方山水之间。既然有机会将它传播出去,为什么要犹豫呢?
她站起身,心中已有了决定。
三日后,白璃答应了李商人的邀请。消息传出,书院里的学生们既兴奋又不舍。
“师娘要去多久?”阿福担忧地问。
“短则一月,长则三月。”白璃整理着行装,“我不在的时候,书院就交给你们了。”
她将一本手稿交给阿福:“这是你师父生前整理的茶学心得,你们要好生研习。”
学生们纷纷保证会用心学习,守护好书院。白璃欣慰地看着这些年轻人,知道茶脉已经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出发那日,朝阳初升。白璃轻装简从,只带了几本茶经和一套茶具。
马车驶出书院时,她回头望了一眼。青山依旧,茶香永恒,这里永远是她心灵的归宿。
“师娘保重!”学生们在身后挥手告别。
白璃微微一笑,转身踏上新的征程。她知道,这次京城之行,不仅是传播茶文化,更是完成淡墨未竟的心愿。
车轮滚滚,茶香随行。远方的京城,正等待着一场茶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