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繁华与武夷山的宁静截然不同。马车驶入城门时,白璃掀开车帘,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香料、脂粉、熟食,还有若有若无的茶香。
李商人早已在城门口等候。见白璃下车,他快步迎上来:“白大家一路辛苦,住处已经安排妥当。”
“有劳李先生。”白璃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远处一座气派的茶楼上,“那是?”
“那是京城最大的茶楼‘茗香阁’。”李商人介绍道,“明日茶会就在那里举行。”
白璃点点头,随李商人来到一处清静的宅院。院子不大,但布置雅致,院中种着几株翠竹,墙角摆着石制茶台。
“白大家先休息,晚些时候我来接您去用膳。”李商人告辞离去。
白璃独自在院中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茶具。这套紫砂壶是淡墨生前最爱的,壶身刻着“茶香永续”四字。她轻轻摩挲着壶身,仿佛还能感受到淡墨的温度。
“师父,我到了。”她轻声说道,开始泡茶。茶香袅袅升起,让她恍惚间又回到了武夷山的书院。
次日清晨,白璃早早来到茗香阁。茶楼果然气派,三层飞檐,雕梁画栋。大堂中央设着巨大的茶台,四周摆着檀木桌椅,墙上挂着名家茶画。
“白大家来得真早。”李商人迎上来,“茶会巳时开始,还有不少时间。”
白璃环视四周:“今日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有茶商、文人,还有几位宫里的贵人。”李商人压低声音,“最重要的是,茶道大师陆远山也会来。”
“陆远山?”白璃记得淡墨提过这个名字,“是那位著有《茶道真解》的陆大师?”
“正是。”李商人点头,“陆大师在京城茶界地位崇高,若能得他认可,白大家的茶文化传播计划就能顺利推进。”
白璃若有所思。她记得淡墨曾说,陆远山虽有名气,但过于注重形式,失了茶道本真。今日这场茶会,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巳时将至,宾客陆续到来。白璃站在茶台前,看着满堂宾客,心中平静如水。她取出自带的武夷岩茶,开始准备茶具。
“这位就是武夷山来的白大家?”一位身着华服的中年男子走近,语气带着几分审视。
李商人连忙介绍:“这位是京城茶业商会的赵会长。”
白璃行礼:“久仰赵会长大名。”
赵会长打量着白璃的茶具:“听说白大家要讲茶道本真?不知对这京城的茶风有何见解?”
白璃微笑:“茶无高下,适口为珍。京城有京城的茶风,武夷有武夷的茶韵,本无优劣之分。”
“说得好!”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众人转头,只见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走来。老者虽年迈,但目光炯炯,步伐稳健。
“陆大师!”众人纷纷行礼。
陆远山走到茶台前,直视白璃:“早就听闻武夷山有位女茶师,深得淡墨真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白璃恭敬行礼:“陆大师过奖。家师在世时常说,陆大师是茶界泰斗。”
“泰斗不敢当。”陆远山摆手,“只是比你们多活了几十年罢了。今日既然有缘,不如我们切磋一番?”
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明白,这“切磋”意味着什么。
白璃平静地看着陆远山:“不知陆大师想如何切磋?”
“简单。”陆远山示意弟子取来茶具,“我们各泡一壶茶,让在场众人品评。不过...”他顿了顿,“茶品如人品,我们要泡的不是自己的茶,而是对方的茶。”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泡茶容易,但要泡出别人茶的特色,需要极高的茶道修为。
白璃沉吟片刻:“谨遵大师安排。”
两人各自取出茶叶交换。白璃拿到的是陆远山珍藏的西湖龙井,陆远山拿到的是白璃带来的武夷岩茶。
茶会正式开始。
白璃先泡。她仔细查看龙井茶叶,色泽翠绿,形如雀舌,是明前特级。温壶、投茶、注水,动作流畅自然。她没有使用花哨的手法,而是专注于水温控制和浸泡时间。
茶汤出炉,色泽清亮,香气清幽。众人品尝后纷纷称赞:“将龙井的鲜爽发挥得淋漓尽致!”
轮到陆远山。他观察岩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泡茶时,他手法娴熟,注水时手腕轻旋,让茶叶充分舒展。出汤后,茶汤橙黄明亮,香气浓郁。
“好!”赵会长拍案叫绝,“将岩茶的岩骨花香完美呈现!”
现在轮到众人评判。多数人认为陆远山略胜一筹,毕竟他经验更丰富。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文人站起身:“晚辈以为,白大家更胜一筹。”
众人惊讶地看着他。年轻人继续说道:“陆大师的茶固然好,但过于追求技法,失了岩茶的本真。白大家的茶看似平淡,却真正展现了龙井的清雅本质。”
陆远山闻言,不但不怒,反而大笑:“说得好!老夫今日输得心服口服。”
他转向白璃:“淡墨有个好徒弟。茶道本真,不在于技法多高超,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茶的本质。”
茶会继续,气氛更加融洽。白璃与众人交流茶道,分享武夷茶文化。陆远山更是当场表示,要支持她在京城传播茶文化。
“白大家若不嫌弃,可在老夫的茶书院开设讲座。”陆远山诚意邀请。
白璃感激道:“多谢陆大师。不过,我有个想法。”
她环视众人:“京城茶楼众多,但多是品茶之所。我想创办一个茶书院,不仅教人品茶,更要传授茶道文化,让茶香飘入寻常百姓家。”
“好主意!”李商人第一个支持,“我愿意提供场地。”
赵会长也点头:“茶业商会可以资助。”
陆远山抚须微笑:“既然如此,老夫也出一份力。”
傍晚,白璃回到住处。她站在窗前,望着京城的夜景,心中感慨万千。今日茶会的成功,超出了她的预期。
她取出淡墨留下的茶经,轻轻翻开。书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在最后一页,淡墨写着:“茶道无界,香传千里。吾徒当以此为己任,让茶香永续。”
“师父,我做到了。”白璃轻声道,“茶香已经开始在京城传播了。”
她触摸着无名指上的茶晶戒指,这是淡墨留给她的唯一信物。戒指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淡墨在默默守护着她。
窗外忽然传来敲门声。白璃开门,见是陆远山站在门外。
“陆大师?”白璃惊讶。
“冒昧打扰。”陆远山递上一个木盒,“这是老夫珍藏的一些茶经,或许对你有用。”
白璃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本古籍,还有一封信。
“这是...”白璃展开信纸,愣住了。信是淡墨写的,日期是十年前。
信中,淡墨请陆远山将来有机会时,帮助他的传人继续传播茶文化。原来,淡墨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你师父是个有远见的人。”陆远山感叹道,“他常说,茶文化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白璃眼眶湿润:“多谢陆大师告知。”
“该说谢谢的是我。”陆远山郑重道,“是你让我明白了茶道的真谛。从今往后,京城茶书院的事,老夫定当全力支持。”
送走陆远山,白璃久久不能平静。她坐在灯下,重读淡墨的信。信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茶文化的热爱,对她的期望。
“师父,原来你早就为我铺好了路。”她轻抚信纸,泪珠滑落。
这一刻,她更加坚定了传播茶文化的决心。这不仅是为了完成淡墨的遗愿,更是为了让中华茶道发扬光大。
夜深了,白璃却毫无睡意。她开始规划茶书院的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安排...一切都要做到最好。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茶台上。茶壶中的余茶已经凉了,但茶香依旧萦绕在室內。
就像淡墨的精神,永远陪伴着她,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