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秋意渐浓,银杏叶铺满了书院门前的石阶。白璃站在新挂的"武夷茶书院"匾额下,望着工人们搬运最后一批茶具。书院选址在城西一处清静的院落,三进式的宅邸经过整修,已然有了茶香雅韵。
"师娘,茶室都布置好了。"阿福从院内跑来,额上带着细汗,"按您说的,东厢做讲学堂,西厢做茶寮,后院留着做炒茶坊。"
白璃点点头,指尖抚过门柱上新刻的茶经:"淡墨师父若在,定会喜欢这里。"
话音未落,街角传来一阵喧哗。几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簇拥着赵会长走来,脸色都不太好看。
"白大家。"赵会长拱手行礼,语气却带着疏离,"今日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白璃将众人请进茶室。新砌的茶台还带着泥土气息,她取来山泉水,默默开始泡茶。
"听闻白大家要在京城广收门徒?"一个胖商人率先开口,"还要将制茶技艺传给平民?这恐怕...不合规矩。"
茶汤注入白瓷杯的声音清脆悦耳。白璃抬头:"茶道本无贵贱,何来规矩之说?"
"京城茶行有茶行的规矩!"另一个瘦高个拍案而起,"您这样肆意传授技艺,让我们这些老字号的茶商如何立足?"
茶香在室内弥漫,白璃的目光扫过众人:"诸位是怕平民学了技艺,抢了生意?"
赵会长轻咳一声:"白大家误会了。只是茶道传承千年,自有其章法。若人人都能随意开馆授徒,岂不乱了传承?"
"乱的是固步自封的传承。"白璃将茶盏推至众人面前,"茶如流水,堵不如疏。"
胖商人还要争辩,门外忽然传来通报:"宫里的孙公公到——"
孙公公是御茶房的管事太监,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手捧锦盒。
"听闻白大家开书院,特来道贺。"孙公公尖细的嗓音带着笑意,目光却锐利如刀,"太后娘娘说了,茶道乃雅事,该当扶持。"
白璃行礼接过锦盒,里面是一套官窑茶具,釉色莹润,价值不菲。
"太后娘娘还有句话。"孙公公压低声音,"茶书院既然建在京城,就该懂得分寸。哪些茶该教,哪些人不该教,白大家是聪明人。"
白璃垂眸:"民女只知茶道本真,不问贵贱。"
孙公公的笑容僵了僵,随即又恢复如常:"三日后,太后要在御花园办茶会,请白大家前去献艺。"
这是恩典,也是试探。白璃清楚,这场茶会将决定茶书院的命运。
当晚,白璃独自在茶室整理茶具。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淡墨留下的紫砂壶上。她轻抚壶身刻的"茶香永续"四字,忽然发现壶底有个暗格。
轻轻推开,里面是一卷绢帛。展开一看,是淡墨的亲笔:
"璃儿,若你见此信,想必已面临抉择。茶道如人生,有舍有得。但记住:宁可茶香散尽,不可折腰求全。"
泪水模糊了字迹。白璃将绢帛贴在胸口,仿佛感受到师父的温度。
"师娘!"阿福急匆匆跑来,"不好了!有几个学生说要退学,说是家里不让来!"
白璃擦干眼泪:"怎么回事?"
"是那些茶商..."阿福愤愤道,"他们放话,谁家孩子来书院学茶,就断了他家的茶货供应!"
茶商的打压来得比想象中更快。白璃沉默片刻,取出一本名册:"去请这些学生明日来书院,我亲自与他们家人谈。"
次日清晨,书院来了十多位学生家长。有茶农、小贩,甚至还有两个乞丐打扮的少年。
"白大家,不是我们不让娃学..."一个老茶农搓着手,"可家里就靠卖茶糊口,断了货源可怎么活?"
白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取来茶具:"诸位先尝一杯茶。"
她泡的是最普通的武夷岩茶,但手法精妙,茶香格外醇厚。众人品过后,都露出惊讶之色。
"这茶...比我们平日卖的好上数倍!"老茶农惊叹。
"因为这是用心泡的茶。"白璃环视众人,"我开书院,不是要断诸位生计,而是要教大家如何让普通的茶卖出好价钱。"
她取出一叠纸页:"这是淡墨师父毕生研究的制茶秘法,从选青到焙火,每一步都有讲究。学会这些,诸位卖的茶就能升值数倍。"
家长们面面相觑,有人心动,有人犹疑。
"可是那些大茶商..."
"茶香不怕巷子深。"白璃目光坚定,"只要我们团结,就能让好茶找到懂它的人。"
三日后,御花园茶会。
白璃带着自制的武夷岩茶进宫。太后坐在亭中,两旁是皇室女眷和贵妇。孙公公在一旁侍立,眼神意味深长。
"民女白璃,参见太后娘娘。"
太后微微颔首:"听闻你的茶艺得淡墨真传,今日便让哀家见识见识。"
白璃取出茶具,动作如行云流水。温壶、投茶、注水,每一个步骤都带着独特的韵律。茶香升起时,连亭外的宫女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好茶!"太后品了一口,眼中闪过惊艳,"这岩韵...哀家多年未尝过了。"
孙公公忽然开口:"太后,白大家这茶艺确实精湛。不过...听闻她在民间广收门徒,连乞丐都能学艺,这茶道是不是太...俗了?"
亭内顿时安静。所有人都明白,这是要逼白璃表态。
白璃不慌不忙,又沏了一盏茶:"太后可知这茶为何香?"
"自然是技艺精湛。"
"不。"白璃摇头,"是因为采茶人的手温暖,炒茶人的心专注,泡茶人的情真挚。茶道之所以美,在于包容。若只因身份贵贱就将人拒之门外,这茶...便失了魂。"
太后若有所思,良久,轻叹一声:"是啊...宫里的茶虽好,却总少了些烟火气。"
孙公公脸色微变,还要说什么,太后摆手制止:"哀家准了。茶书院...好好办吧。"
离开皇宫时,夕阳正好。白璃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宫门外。
陆远山拄着拐杖,笑吟吟地看着她:"丫头,今日这番话说得好。"
"陆大师..."
"别叫大师了。"陆远山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这是老夫这些年的茶道心得,拿去给学生们看吧。"
白璃接过册子,眼眶发热:"多谢前辈。"
"该谢的是我。"陆远山望向远处的茶书院,"是你让老夫明白,茶道的根在民间,不在庙堂。"
二人并肩走在暮色中,茶书院的灯火越来越近。白璃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茶香不灭,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