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愣住了,随即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文思枯竭的烦闷。
她打开食盒,温热的香气扑面而来。
她拍了张照片发过去,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一个“心”的表情。
那头的周九良几乎是秒回:“请按时查收。”
这份投喂,温暖了胃,更熨帖了心。
第二天,黛玉心中记挂着这份温暖,决定投桃报李。
她走进一家她很喜欢的香氛店,精心挑选了一对以雪松和白檀为基调的情侣香薰。
一个沉静安神,一个清冽提神。
她将其中那个沉静安神的打包好,寄往周九良下榻的酒店。
快递单的附言里,她认真写道:“闻到这个味道,就像我在你身边。”
几天后,巡演到了南方一座以手工艺闻名的古城。演出空闲的下午,周九良独自在老街上闲逛。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青苔和食物的香气。
他被一阵清脆的敲击声吸引,循声走进一条僻静的小巷。
巷子深处,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正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用一把小锤敲打着一片薄薄的银饰。
周九良本只是随意看看,却被老人手下的技艺和那份宁静专注的气场所吸引。
他与老人攀谈起来,得知老人一生都致力于打造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头饰,无儿无女,守着这门手艺,清贫但自得其乐。
听着老人的讲述,看着他布满老茧和伤痕的双手,周九良忽然一个激灵。
这不就是黛玉剧本里那个背景单薄、动机备受争议的配角吗?
剧本里写他痴迷一门手艺,为了艺术放弃了一切,显得不近人情,难以让观众共情。
可眼前这位活生生的匠人,用他朴实的话语和一生的坚守,完美地诠释了那种“为一事,终一生”的执拗与纯粹。
周九良立刻意识到,他为黛玉,找到了一个远方的灵感。
周九良站在巷口,心里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
他看着那位老匠人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那不是剧本里冰冷的“为艺术献身”,而是一种与手艺融为一体的、滚烫的生活本身。
他没有当即打扰,而是悄悄退出了小巷。
第二天下午,演出前的空档,周九良提着一盒当地有名的茶点,再次走进了那条僻静的小巷。
这一次,他不再是偶遇的路人,而是诚心拜访的后辈。
老匠人正戴着老花镜,用一块鹿皮细细擦拭着一件刚刚成型的银簪,簪头的海棠花栩栩如生。
见周九良进来,老人有些意外,但还是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围裙上擦了擦,请他坐下。
工作室里很简陋,工具却摆放得井井有条,每一把锤子、每一支刻刀都泛着温润的光泽,显然是常年累月摩挲的结果。
墙上挂着几幅发黄的图样,线条繁复而优美。
周九良说明了来意,坦陈自己的爱人正在创作一个关于手艺人的故事,却在人物塑造上遇到了瓶颈。
老人听了,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丝笑意。
~~~~~~~~~~~~~
亲们!点赞、评论、花花、投币、开会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