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 246 年
地点:咸阳城、函谷关
时光悠悠,一晃半年已逝,函谷关下,硝烟弥漫,喊杀声从未停歇。五国联军的营帐密密麻麻,死死压在函谷关城之前;秦国守军在城头严阵以待,黑旗烈烈,透着一股森冷寒意。
联军帅帐内,灯火摇曳。庞煖将军坐于主位,眉头紧锁,双眼布满血丝,正与诸将商讨军情。
赵珂心急如焚,上前一步,拱手道:“庞将军,我军已强攻这函谷关半年有余,将士们死伤无数,可这城池却纹丝不动。如今粮草所剩无几,再这般耗下去,咱们怕是要全军覆没啊!” 说罢,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焦虑与无奈。
项梁冷哼一声:“哼,我看这秦国守军也快撑不住了,咱们只需再加把劲,定能破关而入。此刻退兵,岂是前功尽弃?” 他边说边握紧腰间佩剑。
魏宏却摇头苦笑:“项将军,你说得轻巧。咱们联军看似人多势众,实则各怀心思。这粮草供应,时断时续,各国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哪还能齐心协力攻城?再拖下去,莫说破关,咱们自己内部先得乱成一锅粥。”
庞煖抬手制止众人争吵,目光深沉地望向沙盘,沉声道:“诸位,我知晓大家难处。可如今这局面,进也难,退也难。秦国坚守不出,摆明了是要拖垮我们。若此时撤军,秦国必定乘胜追击,我等如何应对?”
正说着,一名斥候匆匆入帐,单膝跪地,禀报道:“将军,我军后方运粮队遭秦军小股部队袭击,粮草损失大半,剩下的怕是支撑不了几日了!”
此语仿若一道惊雷,瞬间让帐内炸开了锅。
“什么?这可如何是好!”
“秦军太狡猾了,竟从背后下手!”
众人惊慌失措,议论纷纷。庞煖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案几上:“冷静!都给我冷静!” 待众人稍稍安静,他转向赵珂:“赵将军,你速回赵国,催促粮草,务必尽快运来,解我军燃眉之急。”
赵珂领命而去,刚出帐门,便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两国士兵为了争抢一口水井起了争执,甚至拔刀相向,幸得将领及时赶到,才未酿成大祸。
庞煖得知此事,心中更是忧虑万分。他深知,联军内部矛盾已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秦国城头,蒙骜将军与麃公将军并肩而立,望着城下乱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蒙骜微微眯眼:“麃公,看来这联军撑不了多久了。他们内部不和,粮草又断,已是强弩之末。”
麃公点头赞同:“哼,不自量力的家伙们,妄图攻打我函谷关,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不过,咱们也不可掉以轻心,还得防着他们狗急跳墙。”
蒙骜转头看向身后将士:“众将士听令,继续坚守,不得有任何懈怠。待联军军心大乱,便是我等出击之时!”
“遵命!” 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回到联军帅帐,情况愈发糟糕。楚国士兵因不满魏国分配的干粮太少,集体罢战;燕国军队又传出要撤军的消息,说不愿再为这场没希望的战争陪葬。
庞煖焦头烂额,召集各国将领,声嘶力竭地吼道:“诸位,此刻若是散了,我等皆沦为秦国鱼肉!唯有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大家把私怨暂且放下,先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稳住军心!”
然而,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怀疑与迷茫,无人响应。
最终,在又一次攻城失败,死伤惨重后,庞煖望着士气低落、一盘散沙的联军,无奈长叹:“罢了罢了,传令下去,撤军吧。”
众将虽心有不甘,却也知大势已去,纷纷领命。庞煖强打起精神,开始布置退军事宜:“赵珂将军,你率赵国军队断后,多备强弩,在后方要道设伏,若秦军追击,务必以弩箭阻滞他们的脚步,为大军争取撤退时间;项梁将军,你领楚国士卒在侧翼掩护,谨防秦军从侧面迂回包抄,一旦发现敌军动向,即刻发信号示警;魏宏将军,你负责组织人手,将重伤员妥善安置在马车之上,随大军一同撤退,尽量不要遗弃任何一位兄弟;其余各国军队,依次有序后撤,不得慌乱,保持行军队列,相互照应。”
各国将领齐声应诺,各自去准备。夜色渐浓,联军开始悄然撤退。马蹄声、脚步声被刻意压低,士兵们神色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动了秦军。
秦国城头,斥候很快发现了联军的动向,飞速向蒙骜和麃公禀报:“将军,联军似有撤军迹象,营地里灯火渐暗,人马嘈杂声正向后方移动。”
蒙骜与麃公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麃公急切说道:“将军,此时不追,更待何时?联军已成溃败之势,我军乘胜追击,必能大破敌军,让他们再无还手之力!”
蒙骜却微微摇头,陷入沉思:“麃公,且慢。联军虽退,但他们必然有所防备,以防我军追击。我军若贸然出击,恐中他们埋伏,得不偿失。再者,我军坚守函谷关半年有余,将士们也疲惫不堪,此刻强行追击,万一被联军反咬一口,可就不妙了。”
麃公听后,虽心有不甘,但也觉得蒙骜所言有理,点头道:“将军考虑周全,是我冲动了。只是眼睁睁看着联军逃走,实在憋屈。”
蒙骜拍了拍麃公的肩膀:“不必懊恼,经此一役,联军已元气大伤,内部矛盾重重,短期内再难组织起像样的攻势。我军只需养精蓄锐,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
于是,秦军按兵不动,目送联军远去。
秦军斥候将五国联军撤军的消息快马加鞭送回咸阳,朝堂之上,瞬间议论纷纷。众臣齐聚,目光纷纷投向王座之上的嬴政,等待这位年轻君王的决断。
蒙恬上前一步,抱拳道:“秦王,五国联军此次铩羽而归,正是我大秦乘胜进击的绝佳时机!尤其那魏国,竟敢派奸细前去破坏郑国渠,其心可诛。臣恳请陛下即刻发兵攻打魏国,以儆效尤,让诸国知晓与大秦作对的下场” 。
王绾微微皱眉,出列进言:“蒙将军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而当下我大秦也有诸多考量。这半年有余,函谷关一战,我军虽胜,却也损耗不小。将士们疲惫不堪,急需休整。再者,郑国渠尚未完工,此时贸然兴兵,万一有个闪失,得不偿失啊”。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武将们大多主战,认为机不可失,当趁各国新败、士气低落之际,扩大战果;文臣们则多倾向于先休养生息,稳固内政,确保秦国持续发展的后劲。
吕不韦轻咳一声,众人安静下来,他缓缓开口:“诸位,征战与休养,需权衡利弊。郑国渠一事,确实不容小觑。耗费人力、物力不假,可一旦修成,受益的将是秦国的万千子民,是我大秦未来霸业的根基。如今虽有魏国奸细作祟,但王守恒已将其擒获,料想短期内他们也难再掀起大风浪。当下,还是应以大局为重,让郑国渠顺利竣工,为我大秦积攒雄厚底蕴。”
赵太后坐在一旁,微微点头:“相国所言甚是。哀家听闻那郑国渠工地,劳工们日夜辛劳,若此时因战事惊扰,工程停滞,不仅白费心血,更会寒了百姓的心。咱们稳坐朝堂,眼光当放长远些。” 她目光扫过群臣,虽语调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嬴政一直沉默不语,听着众人争论,心中暗自斟酌。良久,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众卿所言,孤皆已听明。此次五国联军来犯,虽未得逞,却也给孤敲响警钟。我大秦欲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不可仅凭一时意气。郑国渠必须如期完工,这是关乎秦国根基的千秋大业。当下,我军按兵不动,全军将士回营休整,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孤再挥师出征,必让六国望风而降!” 话语掷地有声,在殿宇间回荡,群臣纷纷跪地,齐呼:“陛下圣明!”
嬴政又看向负责郑国渠事务的李斯:“李斯,郑国渠工地那边,务必加派人手,严防他国奸细再次混入。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若有延误,唯你是问。”
李斯跪地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郑国渠工地。”
退朝之后,嬴政独自站在殿内,望着殿外天空,心中思绪万千。这一场函谷关的攻守较量,让他看清六国虚实,也更加明晰秦国前行之路。虽暂止干戈,可他深知,未来的征途,必将充满血雨腥风。唯有步步为营,夯实根基,才能在这乱世之中,铸就不朽霸业,让大秦的旗帜飘扬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山河。
而在函谷关,蒙骜与麃公接到朝堂诏令,安排好守军轮替休整,望着关下那片曾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是感慨万千。他们明白,此刻的蛰伏,是为了来日更迅猛的出击,秦国的铁骑,终将踏破一切阻碍,向着大一统的曙光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