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 246 年
地点:咸阳城吕不韦府
此后,各国军队都在修养生息,休整备战,中原大地暂时恢复了平静。郑国渠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也渐入佳境,在郑国的主导下,劳工们日夜赶工,号子声此起彼伏,渠道在黄土地上不断延伸,顺利施工。
咸阳城中,吕不韦府内热闹非凡,众多门客汇聚一堂。吕不韦踌躇满志,在厅中踱步,向众人高声说道:“诸位,如今天下纷扰,秦国欲成大业,不仅需靠武功征伐,亦要以文治教化万民。我欲召集诸位编撰一书,上涉天文地理,下揽人间百事,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为秦国未来之昌盛奠基,书名便定为《吕氏春秋》,望诸位各展所学,不负所托!”
门客们闻言,纷纷摩拳擦掌,应和之声不绝于耳。在随后的日子里,众人日夜钻研,奋笔疾书,或查阅古籍,或激烈争论,力求每一字、每一句都精准无误,能承载起吕不韦心中那宏伟的治世蓝图。
历经无数个日夜,书稿初成,吕不韦欣喜万分,命人将书稿高悬于咸阳城门,旁置千金,扬言:“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消息一出,咸阳城百姓蜂拥而至,纷纷围在城门前,对着书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日,王守恒因公事路过城门,见此盛况,也不禁驻足。只见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站在书稿前,摇头晃脑地诵读着:“‘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知之盛者,莫盛于成身。’妙啊,此书将为学、施教之要义阐述得如此精妙,真乃奇书!” 周围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之声不断。
王守恒细细研读书稿,心中暗自惊叹:这吕相国果然有大志向,此书涵盖之广、见解之深,令人折服。“这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出处吧。”
当他读到 “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 这句时,不禁微微一怔,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此前研读史书时的记忆,记得清清楚楚,史书中记载的是 “善为君者,劳于察人而佚于官事”。他站在那里,反复咂摸着这两个字的差别,“论” 字固然有讨论、评判人才的意思,可终究失之于宽泛。而 “察” 字,带着股子深入探究、明察秋毫的劲儿,意味着君主在评判人才时,得全方位、细致入微地去了解。如此一对比,优劣立现,显然 “察” 字更为妥帖。思索片刻,他决定上前修改。
王守恒对看守书稿的卫士说道:“劳烦通报一声,我有几字想与吕相国探讨。” 卫士不敢怠慢,迅速入府禀报。
不多时,吕不韦亲自迎出,见到王守恒,笑道:“王大人,听闻你有高见,快请入内详谈。”
二人入厅坐定,王守恒拱手道:“相国,今日路过城门,观那书稿,真可谓是鸿篇巨制,令人赞叹不已啊!一路读来,只觉字字珠玑。就拿其中论述教育与修身、利人之关联的部分来说,那剖析简直入木三分,实乃点睛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吕不韦笑着摆摆手:“王大人过奖了,此书能有如今模样,全赖诸位门客齐心协力,不过想必王大人今日前来,定是有所见地?”
王守恒微微点头,神色认真地说道:“相国,不瞒您说,我确有一愚见。在读到‘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这句时,我琢磨着,这‘论’字若换成‘察’字,或许更为妥当。”
吕不韦微微皱眉,疑惑道:“哦?王大人此话怎讲?”
王守恒坐直身子,详细解释道:“相国您看,当下这‘论’字侧重于宽泛议论人才,可若改为‘察’,便有了仔细观察、洞察之意,更能挖掘出人才的本质,突出君主在评判人才时要深入了解、明察秋毫。秦国欲成就霸业,用人之时务必公正且精准地甄别贤能之士,如此改动,不正契合当下秦国用人之要旨么?您觉得呢?”
此时,吕不韦身旁一位门客忍不住开口,此人名叫公孙述,平日以能言善辩著称,他微微皱眉,上前一步质疑道:“王大人,这‘论’字乃我等与众位饱学之士反复斟酌而定,自有其深意,意在广纳群言、博采众议,以论出贤才。您这贸然一改,莫不是有些草率?”
王守恒不慌不忙,拱手向公孙述行了一礼,神色坦然:“公孙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广纳群言确为求贤之法。然而,‘论’之后,更需精准之‘察’。只论不察,恐流于形式,贤愚难辨。唯有深入洞察,方能于众人之中识得璞玉真金,为大秦筛选出真正可堪大用之才,如此秦国大业方可期。”
吕不韦沉思片刻,眼中一亮,猛地击掌赞道:“王大人所言极是!一字之改,意境全出啊!这正契合我大秦欲以公正之法选拔贤才,治理天下的理念。我先前既已放言‘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如今王大人这一字改得精妙绝伦,这千金自然当赏。” 说罢,吕不韦即刻招手示意侍从,准备取来千金奉上。
王守恒见状,连忙摆手推辞,神色恳切:“相国,万万不可。我不过略陈己见,岂敢受此厚赏。此书凝聚着诸位门客心血,关乎秦国未来文治大业,我能出份绵薄之力,已是幸事,实在受之有愧。”
吕不韦却执意不肯,上前一步,双手按住王守恒推辞的手臂,语重心长道:“王大人,您莫要推辞。这一字之改,看似轻巧,实则蕴含着您对治国用人的深刻洞察,于我、于秦国,皆是大功一件。您若不收下,旁人反倒要以为我吕不韦赏罚不明了。”
王守恒面露难色,犹豫再三,见吕不韦态度坚决,终是叹了口气,起身拱手道:“相国如此盛情,王守恒若再推辞,倒显得不识抬举了。既如此,那我便恭敬不如从命,收下这千金。”
吕不韦面露欣慰之色,点头称是:“这便对了,王大人。” 随后接着说道:“王大人今日这一改,让我看到您不仅深谙军事,更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我府中正缺像您这样的大才,不知您可否愿意屈尊,做我的门客,咱们一同为秦国的大陆添砖加瓦?”
王守恒心中一震,脸上神色未变,心里却犹如翻江倒海一般。他熟读史书典籍,知晓吕不韦虽此刻权倾朝野,可日后却会被秦王罢官夺权。自己若此时投身其门下,他日难免不受牵连。然而,他又怎敢轻易拒绝?吕不韦如今在秦国的势力盘根错节,若是得罪了他,往后的日子怕是也不得安宁。
犹豫再三,王守恒恭敬回道:“相国厚爱,王守恒感激不尽。只是如今郑国渠工程正值关键时期,此渠关乎秦国根基,国之命脉所系。我受大王重托,监管工地,责任重大,实在不敢擅离职守。待工程竣工,若相国仍不嫌弃,王守恒定当效犬马之劳。” 这一番话说得言辞恳切,滴水不漏,既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又委婉地拒绝了吕不韦的邀请。
吕不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不过还是点头表示理解:“王大人公而忘私,令人钦佩。既如此,我便不强求了。只是这《吕氏春秋》虽已初成,可我心中仍有隐忧。秦国欲长治久安,文治武功需并驾齐驱,只是这朝堂之上,武将们多求战功,对文治之事重视不足,您有何高见?”
王守恒略作思索,答道:“相国,依我之见,可在军中推行一些文化之策。比如,定期为将士们讲学,讲述秦国历史、兵法谋略之余,融入些道德人伦、治国安邦之理,让将士们知晓,征伐不仅为开疆拓土,更是为护国安民,践行大道。如此,既能提升军队素养,又可使武将们渐悟文治之重。”
吕不韦点头称是:“王大人此计甚妙,我这便与大王商议,寻个时机推行。对了,说到朝堂局势,如今大王决意先修郑国渠,暂止干戈,可各国未必就此消停。我听闻,楚国暗中在拉拢他国,似有再组联军之意,不知王大人可有耳闻?”
王守恒神色一凛:“此事我亦有所察觉。楚国向来不甘示弱,上次函谷关受挫,必怀报复之心。我看,当务之急是加强情报收集,探清各国动向,提前布局应对。再者,郑国渠工地绝不能放松警惕,万一他国奸细再生事端,延误工期,可就麻烦了。”
吕不韦皱眉道:“情报之事,我已安排人手,只是这奸细防不胜防。就怕他们故技重施,蛊惑劳工,引发内乱。王大人,您在郑国渠监管许久,可有防范良策?”
王守恒应道:“相国放心,我已在工地周边加派暗哨,严查往来人员。同时,对劳工们恩威并施,提高待遇,让他们真心为秦国效力;若发现可疑之人,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只要咱们内外兼顾,定能保郑国渠顺利完工。”
吕不韦欣慰道:“有王大人这番筹谋,我便安心许多。希望这《吕氏春秋》能为秦国广纳贤才,启迪民智;郑国渠能润泽大地,富足万民。如此,秦国大业,可期可待。”
二人又商讨许久,才各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