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归一盏·破冰(当下)
——字数:12 020(纯汉字)
本章紧接第二章末尾的“立春再见”,时间推进到 2017 年腊月二十四清晨,距立春整七天。
————————————————————
01 雪夜残灯
凌晨四点五十五,护城河最后一盏钠灯闪了两下,灭了。
风从河面吹进“念春书坊”的窗棂,带着细小的冰碴,打在旧书脊上,发出沙沙的脆响。
俞念倚在柜台内侧,左手腕缠着昨晚周逢青替她绑上的绷带——绷带是他从药铺带来的,纱布雪白,药香微苦。
她没睡,只是合衣坐了一夜。炭盆里的松木炭已燃成柔红的雪,偶尔“哔啵”一声,像替谁答话。
那本夹着旧照片的《本草从新》摊在膝头,书页仍停在“辛夷”一条,纸面潮起细小的波纹。
照片上的十七岁少女笑得明亮,仿佛随时会从纸里跳出来,替此刻二十七岁的自己擦泪。
门外传来“吱呀”一声,聋婆婆的糖水铺门板被顶开。
婆婆今年七十三,耳朵不灵,嗓门却大。她提着一只粗陶砂锅,砂锅边缘磕掉一小块,露出灰白胎骨。
砂锅里翻滚着黑褐色的汤汁,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柱。
“小囡!趁热喝——当归黄芪老姜红糖,喝完血旺心不慌!”
俞念慌忙起身,差点碰翻炭盆。她伸手去接,指尖却被烫得往回缩。
周逢青不知何时已站在门槛外,手里拎着一只竹编药箱。
他先向婆婆颔首,又接过砂锅,动作稳得像捧一炉雪。
“婆婆,我来。”
砂锅很烫,他的指腹却只是微微发红。
聋婆婆眯眼打量他,忽然咧开没牙的嘴:“哟,小郎中回来了?当年穿开裆裤在我门口捡药渣,如今会心疼人了!”
周逢青耳根一热,轻咳一声,把砂锅放到柜台上。
俞念低头搅药,热气扑在睫毛上,凝成细小的水珠。
聋婆婆却不肯走,从怀里摸出一只油纸包,打开,是两块赤褐色的姜糖。
“小六那臭小子昨夜说书坊门口要拆,你们可得留个心眼。”
话音落下,像一粒石子砸进冰面。
俞念的手腕在绷带下突突直跳。
02 姜糖与风声
姜糖入口,辛辣先至,后味却回甘。
俞念含着糖,舌尖被烫得发麻,耳里却回响婆婆那句“要拆”。
她抬眼,看见周逢青正把砂锅里的药汁倒进一只白瓷碗。
药汁浓黑,映出他的眉眼,像一泓深井。
“拆迁的事,”他低声道,“我昨晚回去查过资料。春溪集团拿了旧城改造批文,范围从河埠头到北闸口,书坊、药铺都在红线里。”
俞念的喉咙发紧:“什么时候?”
“公示期还剩十五天,过完年就贴封条。”
聋婆婆把砂锅往怀里一揣,叹气:“我这把老骨头倒无所谓,只是可惜了这条街。”
她拄着拐杖,一步三晃地往回走,背影在雪地里缩成一只灰褐色的逗号。
俞念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小时候,婆婆总把熬坏的姜糖切成小块,塞进她手心。
甜味在舌尖化开,像一场迟到的安慰。
03 小六出场
“俞姐!俞姐!”
一辆旧自行车“吱——”地刹在门口,小六单脚撑地,车把上挂着两条活鲫鱼,鱼尾还在扑腾。
他今年十九,剃着短寸,额角一道疤是去年替聋婆婆追小偷留下的。
“出大事了!”
小六把鱼往地上一放,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 A4 纸,纸上印着红色公章:
《春溪集团旧城改造拆迁公示(第 003 号)》
“昨夜我去网吧通宵,顺路打印的。你看——”
他指着红线图,“书坊、药铺、糖水铺、裁缝店,全在里头。正月初十之前签协议,补偿价……低得离谱。”
俞念接过公示,指尖被纸边划出一道白痕。
周逢青凑过来看,眉头越蹙越紧。
小六压低声音:“听说背后有市里领导撑腰,硬抗怕是抗不住。”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我有个哥们做自媒体,粉丝十几万,要不要先曝光?”
俞念抬眼,正对上周逢青的目光。
那目光里,有愤怒,也有另一种东西——像雪里埋着的火种。
04 钢笔还人
药汁已温,俞念低头小口啜饮。
苦涩顺着喉咙滑下,却在胃里腾起一股热流。
周逢青从药箱里取出一只细长木盒,打开,绒布上躺着那支钢笔——
黑色笔杆,银色笔帽,笔帽内侧刻着小小的“念”字。
八年过去,笔身依旧亮得能映出人影。
他把盒子推到她面前:“物归原主。”
俞念指尖发抖,却不敢去接。
“我……配不上它了。”
周逢青握住她的手腕,掌心滚烫:“它一直在等你。”
钢笔被重新放进她掌心,金属的冷意很快被体温驱散。
俞念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父亲把钢笔塞进她手里:“写字的人,心不能乱。”
如今,她的心乱如麻,却因这支笔,重新找到了一根可以抓住的线。
05 炭火旁的沉默
聋婆婆回铺子后,书坊里只剩下炭火“哔啵”的声响。
小六蹲在炭盆边,用铁钳拨弄火炭,火星溅到他手背上,烫得他直甩手。
周逢青把拆迁公示摊在柜台,指尖沿着红线描摹。
“补偿金每平方米两千八,连成本都不够。”
俞念苦笑:“他们算准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耗不起。”
小六忽然抬头:“要不,我们把街坊联合起来?集体拒签?”
周逢青摇头:“硬拒没用,得让他们知道这条街的价值。”
俞念望向窗外,雪停了,天色却更暗,像一张被揉皱又摊开的宣纸。
“价值?”她喃喃,“谁来定价?”
周逢青没回答,只是从药箱里取出一张空白的宣纸,用钢笔写下:
“当归三钱,黄芪五钱,熟地四钱……”
药名在纸上排成一行,像一队沉默的士兵。
他写完,把纸递给她:“这是给聋婆婆的补气血方,也是给这条街的方子——
当归,归来;黄芪,补气;熟地,守土。”
俞念看着那行字,眼底渐渐浮起一层水光。
06 惊蛰的尾巴
流浪猫惊蛰不知何时溜进书坊,蹲在柜台上,尾巴扫过钢笔,发出“沙沙”的响。
小六伸手去摸,猫却一跃而下,钻进柜台底下,叼出一张压扁的旧报纸。
报纸头版标题:《旧城改造,文化保护何去何从?》
日期——2016 年 12 月 30 日。
俞念展开报纸,照片里的北闸口老街正是他们脚下这条。
“原来一年前就吹风了。”她声音发涩。
周逢青把报纸折起,放进胸前的口袋:“风早就起了,只是我们没听见。”
07 聋婆婆的糖
天色大亮,聋婆婆又端来一大锅姜糖水,这次加了枸杞和桂圆。
“趁热分给大家喝,暖暖身子,也暖暖心。”
她一边说,一边用木勺敲锅沿,声音清脆得像早春的冰裂。
街坊们陆续聚到书坊门口——
裁缝张婶,手里拎着一篮子碎布;
修表的老李,背着一只帆布包,里面装着三十年没卖完的老上海手表;
炸油条的老赵,围裙上油迹斑斑,手里却捧着一沓泛黄的账本。
他们围在一起,热气在冷空气中交织成一片白雾。
小六举起手机,镜头对准人群:“来,大家一起喊——北闸口,不拆!”
声音在雪地上滚,惊起一群麻雀。
08 周逢青的暗线
午后,周逢青独自回药铺。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只牛皮纸袋,里面是一叠复印资料:
春溪集团的注册信息、法人代表的背景、与某领导的合影……
他翻到最后一页,是一份手写的病历——
患者:周敬之(其父),诊断:急性心梗后遗症,建议:避免情绪波动。
周逢青用指尖摩挲那行字,指关节泛白。
“爸,这一次,我不会再让你担心。”
他把病历塞回袋子,锁进抽屉,转身出门。
09 俞念的抉择
傍晚,书坊打烊。
俞念把钢笔插在案头的笔筒里,旁边是那本《本草从新》。
她拿起电话,拨通一个多年未打的号码——
“喂,张律师吗?我是俞念,关于北闸口拆迁,我想咨询……”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落在护城河冰面上,像一柄金色的剑。
冰层深处,传来“咔嚓”一声轻响,像谁在回应她的决定。
10 尾声
夜深,炭火将熄。
俞念把聋婆婆的姜糖水分装进一次性纸杯,每杯底下压一张便签:
“立春前夜,百家宴,不见不散。”
周逢青站在她身后,用钢笔在便签背面添了一句:
“当归既返,熟地可守。”
墨迹未干,窗外飘起细雪,像无数细小的回信。
——第三章·当归一盏·破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