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二十九,为“古突日”,传统上也叫“驱鬼日”,是藏历新年前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一日,天还没大亮,家家户户就早早起了床,把家里家外仔仔细细打扫一遍。
到了傍晚,大家就开始做“古突”。
“古”即九,这里指藏历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疙瘩。
先把和好的面揪成小疙瘩,再做些特别的面团,往里面包上白石头、辣椒、羊毛、木炭、硬币、盐巴等。
谁吃到了某种象征物,即时吐出,传说会表现某人的性格特点或来年的运势。
有的面团还会被捏成太阳、月亮、经书、八角刺的模样。
在制作古突面团时,还要制作一个“驱鬼盘”,它是用糌粑或面做成魔鬼模型,放在铁片上,再放些茶渣、酒糟一类废弃的食物垃圾。
古突可不是素食,锅里的牛羊肉才是主角,萝卜青菜当配角,另外还有青稞粒、麦粒、豌豆、人参果等九种辅料。
待古突出锅,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食用古突。
最后每个人都会在碗里剩点面汤,拿到先前备好的“驱鬼盘”上滴九滴,然后倒尽,并且将象征寓意不好的面团倒于其中,而将象征意义好的东西直接扔到屋顶。
云卿吃到的面团里包着木炭,代表心太黑;张起灵吃到的是硬币,寓意发大财;白玛吃到的是羊毛,意味着她性情温和。
张起灵偷偷摸摸地想把云卿的面团换掉,却被白玛抓个正着,像教训小孩子一样打他的手板。
云卿倒是不在乎,笑嘻嘻地把面团扔进“驱鬼盘”中,还打趣道:“还挺准。”
天黑时,云卿手里攥着点着的麦草捆成的火把,在三个人住的屋里到处走,并将火把挥向每一个角落,高喊:“出来吧,魔鬼滚出来吧!”
喊完,径直奔向门外,张起灵端着“驱鬼盘”紧紧跟在她身后,外面还有小喇嘛拿着连串的鞭炮。
所有人一同将手中的火把和“驱鬼盘”朝着统一的方向和位置扔去,刹那间,火光冲天,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
大家聚拢在一起,欢呼雀跃,一年的霉运都随着火苗远去。
藏历年三十,门窗要换上崭新的“香布”。
“香布”是藏式建筑的一种特殊装饰,悬挂于门窗上部,通常用五彩绸布缝制而成。
白玛准备好“切玛”,即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插上青稞穗、酥油花,放在佛龛前面。
她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眼睛紧紧闭着,虔诚地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大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晚辈要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早餐间互敬青稞酒。
张起灵背着白玛下山,因为喇嘛庙的僧人今天要在村里跳“羌姆”。
也叫“跳神”,融合了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藏族本土文化。
跳“ 羌姆”的僧人头戴各种面具,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动物界、人界、阿修罗界、神界的形态,劝导世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和谐共处。
是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的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