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四年弹指一挥间。
毕业季来临,杨阳、林暖、刘宇、马雪这四位“学霸组合”,稳稳地被国内一家巨头——“中建未来”集团录用。
这家公司专注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地产,正是他们各自专业能够大展拳脚的平台。
更可心的是,林暖和马雪被分配到了集团设计研发部,而杨阳和刘宇,则进入了如今地产行业最核心、也最考验脑力的部门——房地产金融部(简称“房金部”)。
林暖凭借着对建筑空间“温度”的独特理解和扎实的功底,迅速在设计部站稳脚跟。她依然沉静,但涉及专业时眼神锐利。
而马雪,则成功将她的“迂回战术”从校园延续到了职场,坚定不移地成为了林暖在部门里的“头号跟班”兼“情报员”。
马雪暖暖,你看我这个立面造型,杨阳他们金融部审预算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太烧钱?
(潜台词:快帮我打听下杨阳的审核偏好!)
林暖目光没离开屏幕,指尖点了点界面:
林暖你找李工确认下结构专业能不能落地你的想法。另外,上周跨部门会说了,房金部现在盯着的是现金流回正周期,不是单个立面的造价。
马雪……哦。
(战术失败+1)
这边,杨阳凭借其宏大的经济视野和对风险的精准把控,很快在房金部崭露头角,做的模型和分析报告屡受好评。
而刘宇,则自动切换到了“阳哥忠实副手”模式,主要负责具体落实,在执行杨阳的决策时,顺便打听林暖的消息。
刘宇阳哥,这份给设计部的成本优化建议函,要不……我亲自送去?顺便跟他们沟通一下技术细节?
(潜台词:给我个机会去见见暖暖!)
杨阳从一堆财务报表中抬起头,语气平稳:
杨阳邮件已经抄送他们部门负责人和项目接口人了。沟通效率更高。
杨阳另外,你先把我们手上这个REITs项目的底层资产现金流预测模型复核一遍,下午开会要用。
刘宇……好的。
(任务失败+1)
因为公司推行“业财融合”,跨部门项目组成了常态。
于是,四人组合从校园的“学习+干饭”联盟,无缝切换成了职场的“设计+金融”碰撞小组。
刘宇为了在林暖面前展现自己的“成长”与“担当”,在评审林暖主导的一个智能社区方案时,清了清嗓子,试图从金融角度提出“深刻”问题:
刘宇林工,你这个社区中心的‘情感化交互空间’,其投入产出比如何量化?未来能否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亮点?
林暖面带职业微笑,从容不迫地切换PPT:
林暖刘经理问得很好。我们引入了行为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该空间将通过提升住户粘性和满意度,间接提升项目整体去化率3-5个百分点,具体模型推导详见附件三。
林暖关于资产证券化,我们已经预留了物联网数据接口,满足未来智慧物业收益权的剥离条件。
刘宇在台下只能默默点头,内心:
刘宇她叫我刘经理……好专业……好疏远……但更迷人了怎么办!
另一边,马雪抓住机会向杨阳提问:
马雪杨经理,您认为我们这个采用新型环保材料的方案,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上,是否更具优势?
杨阳目光冷静,语速平稳:
杨阳马工,优势需要数据支撑。请提供该材料与常规材料在维护周期、能耗节约、以及可能带来的绿色信贷利率优惠等方面的详细对比数据,我们房金部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马雪……好的,我们会后补充。
(内心:他工作起来好酷!可是……好难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