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翻案
沈音柔要为父翻案,自踏上归京路,便将 “坚韧” 二字刻进骨血。她不信父亲会贪墨赈银、构陷忠良,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撕开蒙蔽圣听的阴霾。
天未透亮,街巷还浸在墨色里,沈音柔已挎着青布囊出门。旧书肆藏在深巷,木门年久失修,推开门时 “吱呀” 声响得惊心动魄,她却毫不在意,目光如炬扫过杂乱书架。霉味混着纸墨香扑面而来,她指尖抚过泛黄书页,逐字逐句研读,遇关键处,就掏出素白绢帕誊抄—— 帕子上的字迹从零散到密密麻麻,像她为翻案织就的网,越收越紧。
城郊废弃驿站是另一处战场。残垣断壁间,荒草疯长,她踩着没过脚踝的杂草,手持火折子探寻。火光亮起时,惊得栖息的夜鸟扑棱棱飞,她却稳如磐石,在积灰的案几、腐朽的箱笼里翻找陈年账册。哪怕指尖被木刺扎出血,只咬咬牙吮去血珠,继续在尘埃中扒寻,誓要从故纸堆里抠出真相。
为查证关键线索,她乔装潜入涉案官员旧宅。月黑风高夜,她翻墙入院,身形如狸猫般轻巧。摸到书房,紫檀木柜、雕花博古架都成了排查对象,手指叩击柜体的 “笃笃” 声,在静谧夜里格外清晰。当在暗格夹层发现用油布包裹的密信时,她攥紧证据,心跳如鼓,知道这是能掀翻冤案的利刃。
回住处后,沈音柔彻夜钻研。青黛心疼,端来参汤劝:“小姐,好歹睡两个时辰,身子熬不住。” 她搁下放大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笑道:“青黛,这是爹爹清白的指望,我多熬一刻,爹爹就能早一刻洗刷冤屈。” 烛火摇曳,映着她眼里的坚定,像永不熄灭的火种。
证据整理妥当,沈音柔身着素净襕衫,带着一身孤勇求见圣上。宫道漫长,她步伐沉稳,靴底叩击青砖,似在叩问天理昭彰。殿上,她将密信、账册等证据呈上,声线清朗:“陛下,这些证物,足以证明先父清白,恳请彻查!” 圣上翻阅时,眉头渐拧,待看完密信中奸臣贪腐明细,拍案震怒:“竟敢欺君罔上!” 当即下旨,命钦差大臣严查。
钦差行事雷厉风行,循着证据抽丝剥茧。篡改的赈灾账册、伪造的受贿书信,在笔迹鉴定、证人对质下纷纷现形。那些妄图构陷忠良的奸佞,或当堂认罪,或被人证物证堵得哑口无言。朝堂之上,沉冤昭雪的那一刻,沈父官复原职的旨意一下,沈音柔眼眶泛红,却挺直脊背,接受满朝文武对 “沈家有女,智勇双全” 的赞誉。
经此一役,沈音柔聪慧果敢之名传遍京城。百姓传颂她为父申冤的坚韧,说书人把她的故事编入话本,茶楼酒肆里,“沈氏音柔,智破冤狱” 被讲得荡气回肠;文人雅士钦佩她坚守正义的勇气,诗会中常以她为题,赋诗赞其 “巾帼不让须眉,丹心可昭日月”。
感情上,沈音柔也不再迟疑。她看清对楚弦逸的情,从未因误会消散,那些他默默守护的日夜,送花时的郑重、解围时的果决、海棠园里的温柔,都成了情丝的养分。她开始主动回应,约楚弦逸重游定情的海棠园。春日繁花中,楚弦逸为她拂去肩头花瓣,她仰头笑问:“往后年年,都陪我看海棠可好?” 楚弦逸眸中映着她的笑,郑重应下:“何止年年,余生每一季繁花,都与你共赏。”
两人漫步长安街头,看市井烟火。遇糖葫芦摊,楚弦逸买两串,递一串给她,她咬下一颗山楂,酸甜在舌尖化开,眉眼弯成月牙。听书人讲英雄故事,讲到精彩处,两人相视一笑,指尖在衣袖下悄悄相扣,让街边的风,都染上甜蜜。
沈家冤案昭雪后,楚弦逸郑重求娶。成亲那日,十里红妆铺陈,沈音柔凤冠霞帔,眉眼含情;楚弦逸骑高头大马,红绸系身,笑意朗朗。迎亲队伍锣鼓喧天,百姓夹道庆贺,赞这是 “患难见真情,苦尽甘来” 的佳话。拜堂时,楚弦逸牵起她的手,在她耳边轻语:“从今往后,你的琴音,我的战甲,护你余生安稳。” 她含泪点头,愿与他共赴岁月悠长。
往后,海棠园里常传来琴音,楚弦逸处理完军务,便来听她抚琴。兴致起时,他用战甲配饰即兴敲奏,惹得沈音柔笑嗔 “糟蹋好物件”,可眼角眉梢的甜,藏都藏不住。他们深知,历经波折的情,如陈酿的酒,越品越香;洗尽冤屈的家,似重生的树,愈发繁茂。弦音绕梦,情定一生,这琴音与战甲相伴的故事,在长安城里,成了流传后世的浪漫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