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朦胧的夜色中,余下的事宜自然顺遂地告一段落。众人各自安顿,仿佛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插曲,很快就将在生活的洪流中被渐渐淡忘。然而,张仲廉和辛弃疾的心中,却被一团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他们满心牵挂的,正是岳飞的命运。
一到无人处,四周静谧得只能听见彼此急促的呼吸声。辛弃疾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与关切,他忍不住忙问张仲廉:“岳帅之意如何?”张仲廉缓缓地摇了摇头,目光中透着一丝无奈和忧虑,只回道:“目前情况不明朗,岳爷爷要看看事情发展!”
一路上,两人皆沉默不语,各自沉浸在复杂的思绪之中。终于回到住所,二人围坐在一起,再次对岳飞的境遇分析起来。桌上烛光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低声讨论,却始终拿捏不定岳飞的命运走向。
就在两人陷入沉思之时,辛弃疾突然眼中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破解之法。他缓缓开口,说道:“愚兄到是有了个方案,不知贤弟以为如何?”
张仲廉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期待,示意辛弃疾接着说下去。
辛弃疾清了清嗓子,认真地说道:“可到民间撒布‘奸人欲害功臣岳帅’的谣言。如今百姓对岳帅爱戴有加,这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定能激发民众的愤怒,进而向朝廷施压,让他们投鼠忌器!”
张仲廉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连连点头道:“此招甚好!如此一来,或许能引起朝廷的重视,为岳爷爷争取一线生机。”
于是,辛弃疾当机立断,开始四处奔走。他风尘仆仆地穿梭在大街小巷,联合众多有识之士,他们纷纷提笔写下谴责朝廷昏庸、声援岳飞的纸条,然后小心翼翼地张贴在街头巷尾。张仲廉也不甘示弱,他逢人便诉说着岳飞的冤屈和朝廷的黑暗,希望能唤起更多人的良知。
一夜之间,临安城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笼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街道上,人们发现城内的墙壁、门板上都布满了那些充满血泪的条幅,一时间,关于岳飞之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百姓们纷纷在茶馆、酒肆中议论纷纷,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愤怒和同情。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第二天一早,阳光仿佛带着一丝寒意,欧阳庭柱急匆匆地寻来。他的脸色惨白,脚步急促,眼中满是惊恐。一见面,他便带着沉重的语气告知辛弃疾与张仲廉,说昨夜岳帅三人被连夜带往风波亭,被枉杀了!
张仲廉听到这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顿时心胆俱裂。他的身体像是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竟闷声倒地。那倒地的一瞬间,仿佛他心中的世界也随之崩塌。辛弃疾和欧阳庭柱大惊失色,连忙冲上前去。
二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张仲廉救入室内。张仲廉躺在榻上,面容苍白如纸,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绝望。过了好久,他才缓缓地舒缓过来,可那眼中却燃烧着熊熊怒火。
张仲廉醒来后,一声不吭地坐在榻上。但他的眼神,却如同择人欲噬的凶狼一般,充满了对朝廷的仇恨和不甘。良久,他才恨声道:“他娘的赵构老儿!直该如他爷爷老子那般,入五国城地窖挨冻!”话语如同火山喷发,充满了无尽的悲愤。
辛弃疾和欧阳庭柱见状,忙好言劝慰。他们对张仲廉说道:“贤弟,此刻生气也无济于事,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为岳帅讨回公道,让他死得其所。”辛弃疾的话让张仲廉渐渐冷静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张仲廉的情绪才完全平复下来。随后,三人便议及收葬之事。张仲廉急得又欲个人前往。他觉得只有亲自前往,才能表达对岳飞的敬意和愧疚。然而,辛弃疾和欧阳庭柱又颇费了些功夫才劝住他。
辛弃疾耐心地说道:“今岳帅三人被冤枉害死,天下若知,必群情鼎沸!虽不一定能昭血除害,然朝庭当不敢阻民众收敛遗体。只是不可以亲人面目出现!”
欧阳庭柱也十分赞同辛弃疾的观点。他深知此行的危险性,连忙劝张仲廉隐藏起来,千万不要露面。以免陷入朝廷的追杀之中,断了复仇之路。
辛弃疾也附和道:“对,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情绪和冲动影响到大局。我们必须要想一个更加周全的办法,为岳帅收殓。”
二人信誓旦旦地向张仲廉保证,一定会竭尽全力要回岳飞三人的尸首。张仲廉见二人如此真诚,只好答应绝不乱来。但他仍心有不甘,执意要混在民众中一起去收尸。
辛弃疾又继续说道:“此事欧阳兄也不好明面站出来!还望欧阳兄于内部串联好关糸,打个照应!”
欧阳庭柱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他毫不犹豫地慨然应诺道:“若有事,我必尽力策应保护周全!”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决心。
于是三人议定行动方案。辛弃疾一刻也不敢耽搁,立马去联系赶考士子传播岳飞三人死讯。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整个临安城瞬间炸开。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对朝廷的愤怒和不满如潮水般涌动。
辛弃疾又与众士子紧急准备了巾幡、奠杖、孝服等一切所需的物品。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临安城的每一个角落,辛弃疾带领着众士子在城中广场上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他的声音回荡在夜空中,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纷纷响应,表示愿意一同去迎回民族英雄的尸身,给予他们应有的安葬。
一时间,众人一呼百应,情绪高涨。群众们纷纷参与随往,街道上汇聚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手持烛火,手持条幅,高呼着为岳飞讨回公道的口号,声势浩大,震动整个临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