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精兵靠西先行行动,比较顺利地就要靠近武当山下了。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带着蒙古帝国的威严与力量,向着武当山的山脚下进发。然而,就在他们即将靠近武当山的时候,忽然,有一些武当山民兵从两面杀出。这些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精锐,他们如同山林中的猎豹,突然从隐蔽处冲出,给蒙古军的先头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蒙古的那些先头部队有被左右夹击的苗头。但蒙军将领见民兵人少,不以为意,只催部队迅速向前去截断武当山与襄阳之间的道路。他们认为,这些民兵不过是小股的骚扰力量,不足为惧,只要迅速冲过去,就能完成任务。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往前冲的蒙军被陷入到了竹签阵与各种陷井之中。这些陷井和竹签阵是武当山民兵精心布置的,蒙古军的士兵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突然脚下一空,便陷入了深深的陷井之中,竹签如雨点般落下,刺入他们的身体,惨叫声此起彼伏。
而后面部队又受武当山民兵两面夹击,一下陷入有被包围的险境之中。蒙古军欲消灭夹击他们的民兵,但西面民兵凭借山形地势进可攻退可守,虽人数不多,却硬生生地卡在那里。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时而发起攻击,时而迅速撤退,蒙古军根本无法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东面的民兵却越来越多,且依据丘陵地形展开进攻,所组战阵步战功能显著,竟使蒙古军精锐也占不到任何便宜。骑兵又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反倒成了被射杀的活靶子。在丘陵地形中,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被大大削弱,而民兵们的弓箭和标枪却能充分发挥作用,蒙古军的骑兵在战场上如同活靶子一般,被一一射杀。
蒙军将领一下子陷入了进退维谷之中。若退去,肯定没完成任务,还要把前面半截人马丢在这里;若进,更有可能全军陷入包围之中。他站在高处,望着被民兵们夹击的部队,心中焦急万分。最终,蒙军将领把心一横,决定拼死前突。他大声下令,让部队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试图突破民兵的包围。
前方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陷井,又让蒙古军吃足了苦头。还有一些民兵,时不时地突然从埋伏之处露出来,或放了一轮箭,或投了一轮标枪,就又逃跑隐没了。这种游击战术让蒙古兵随时心惊胆战的,他们不知道下一刻会从哪里飞来致命的一箭。但好在没多久东面拦腰劫杀的民兵退去了。蒙军主帅猜想肯定是围城的蒙军主力到达了指定位置,迫使民兵退去了。于是,他们更加紧了向前冲锋。这么一着急,就更容易着民兵的道了,一时损失得更多。
其实,此时襄阳城西边民兵主力却与忽必烈率领来围城的蒙军主力战在了一起。襄阳城外,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忽必烈见西面突然冒出来这么多民兵,知道右路军并没有完成任务。但他并不慌乱,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击退民兵的决心。他深知,只有先击退这些民兵,才能顺利地完成对襄阳的包围。
于是,忽必烈挥军向西面猛攻。由于城外有一片开阔平地,所以蒙军骑兵得以展开。他们如同狂风一般,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冲向民兵。然而,这样一来,有个比较大的风险就是把后背暴露给了襄阳城内的宋军。若不能迅速击溃民兵,城中宋军杀出,蒙古军就要腹背受敌,遭受夹击。忽必烈站在高处,望着战场上的形势,心中暗自盘算。他知道,这场战斗的关键在于速度,必须在宋军出城之前,击溃民兵,完成对襄阳的包围。否则,蒙古军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襄阳城内,吕文焕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战斗,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担忧。他知道,这些民兵的抵抗虽然顽强,但终究力量有限。一旦蒙古军完成对襄阳的包围,襄阳城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他下令城内的宋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城支援民兵。襄阳城的百姓们也纷纷登上城墙,为守军加油助威,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家园的坚守。
这场战斗,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意志和信念的比拼。蒙古军的精锐与武当山民兵的顽强,襄阳城的坚守与蒙古军的野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宋元战争史上最为激烈和复杂的一幕。
见蒙古骑兵一展开,民兵却迅速向西面小高地退去。这一举动看似退却,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战术布局。蒙古骑兵已是箭已在弦,不得不发,径直向民兵追杀而去。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向着民兵的方向冲去,仿佛要将一切阻挡在前的敌人碾碎。
就在蒙古骑兵即将追上民兵时,民兵后队却突然反身,纷纷于地上一下子拿起了长长的削尖了头的竹杆,斜向前地撑在了地上。顿然平地而起了一座尖刀阵。那些冲向前的骑兵哪里收得住势子,纷纷闯入了尖竹阵上,一时死伤惨重。马匹被竹杆刺中,发出凄厉的嘶鸣声,骑兵们被掀下马来,摔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后面的骑兵见势不对,才勒住马,还没来得及转身,民兵们却斜向上地手持竹杆齐齐地向前冲来。陷入停顿的蒙古骑兵又被无数竹杆给捅倒一片,战场上一片混乱,惨叫声此起彼伏。
忽必烈见冲锋的骑兵死伤过半,还陷入了混乱之中,连忙命步兵增援。这种情况下若再上骑兵就是犯傻了。因为骑兵主要作用是迅猛的冲锋,一旦陷于混乱之中,自相践踏也会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明朝战神戚继光就曾抓住这点,以七千兵力消灭过蒙古一个部族十万骑兵,还斩杀了那部族的王爷。戚继光的战术精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火铳制造混乱,再以骑兵掩杀,形成秋风扫落叶之势彻底解决战斗。忽必烈深知这一点,所以果断命令步兵增援,试图稳住阵脚,重新组织进攻。
武当山民兵见蒙古步兵上来了,前面持竹杆的人便不再前冲。后面持刀的人冲到了前面,立即展开三才阵与四象阵,又与蒙古军对战绞杀在一起。三才阵与四象阵是武当山民兵精心研究的阵法,灵活多变,既能攻又能守。由于阵法得当,致使蒙古单兵往往陷入被三四个人围攻的局面,蒙古步兵人数虽多,反被逼得节节败退(因为后面的人根本没法接战)。看来这些年武当山民兵训练是卓有成效的,那战力应该远超宋军官兵了。他们在战场上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猎人,精准地捕捉着每一个机会,给蒙古军以沉重的打击。
此时那吕文德正在襄阳城中。他得报西门战事,自然也到了西门城楼上。他见武当山农民军阻住了蒙古军,也只是饶有兴趣地看着。那吕文焕数次要打开城门冲出去夹击蒙古军,却一再被吕文德止住。吕文德是想等蒙古军与武当山民兵打个两败俱伤了再出手。但吕文焕却着急得很!毕竟民兵人数只那么点儿,不可能支撑太久。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的战斗,心中焦急万分,拳头紧紧握着,恨不得立刻冲出去与蒙古军决一死战。
张三丰他们也感到奇怪,这襄阳守军迟迟不出击,不是白白放过这么好的战机么?他们在战场上拼死抵抗,本希望城内的宋军能及时支援,却没想到吕文德竟然按兵不动。张三丰站在高处,望着城楼上的吕文德,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指挥着民兵们顽强抵抗。
那吕文焕实在按捺不住,也不管他哥哥的命令了,擅自打开城门杀了出来。他带领着一队宋军,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战场,给武当山民兵带来了巨大的支持。吕文焕挥舞着长枪,冲在最前面,他的勇猛激励着身边的士兵,大家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忽必烈怕的就是这个,赶紧收了兵退了回去。他站在高处,望着冲出城来的宋军,心中暗自懊悔,早知如此,就不该让蒙古军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他下令收兵,蒙古军迅速撤退,试图避免更大的损失。
见蒙军退去了,吕文德才从城中出来,令人打扫战场。而他居然倨傲得根本不与武当山民兵打声招呼!倒是吕文焕过来与张三丰他们道了声谢。吕文焕虽然对哥哥的做法有些不满,但他深知张三丰和民兵们的功劳,所以亲自过来致谢,表达自己的敬意。
自然,此战之功算那吕文德占去了。武当山民兵倒不在意这个,反正他们也没想得到南宋朝庭的奖励!他们但取了那些兵器就走了。对他们来说,保卫家园,保护百姓,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功名利禄,他们并不放在心上。
而蒙古右路精兵闻报忽必烈收兵了,也连忙撤回去了。此次算是宋军完胜了。损失也不大,反而杀伤蒙军好几千人。武当山民兵和宋军的英勇抵抗,让蒙古军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士气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吕文焕回城后向吕文德大加称赞武当山民兵。吕文德得了战功,心里也高兴,但却不在意地说道:“一些土农民也能打败那蒙古军队,看来此次这个忽必烈好对付得很呢!”他的话中带着轻蔑和自信,仿佛这次的胜利不过是小菜一碟,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吕文焕知道这大哥的脾气,但因向来听他的话,也没有再说啥子了。他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心中却有些担忧。他知道,忽必烈并非易与之辈,这次的失败不过是暂时的,蒙古军的威胁依然存在。但他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哥哥的决定,只能希望在未来的战斗中,能够更好地与武当山民兵配合,共同保卫襄阳城。
这场战斗,虽然以宋军的胜利告终,但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襄阳城上空。吕文焕和张三丰都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们也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